特斯拉“降8000”后:腹背受敌,其他车企慌了……

2022-09-26 21:14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14878) 扫描到手机

  “特斯拉”、“新能源车”、“不涨价反降价”……近日,一份关于特斯拉车型能够享受保险补贴的邮件在网络流传,网传9月16日~9月30日期间完成提车的车主,如选择在特斯拉店内购买保险,可享受8000元保险补贴,补贴可直接用于减免车价。受限于电池成本及传统车企的不断追赶,腹背受敌,看来,新能源车企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弯道超车

传统车企大反攻

  在汽车行业,有两股势力长期存在,相互角力。一是有着较长历史积淀,丰厚资金积累的传统汽车企业,以一汽、东风、上汽等为代表,它们是汽车界的老资历。另一类则是从2014年开始涌现的造车新势力,以“蔚小理”为代表,是汽车行业的新秀。造车新势力登场后,以非常快的速度在新能源方面实现了对传统车企的超越。

  时间来到今年9月份,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开始放缓步伐,而传统车企却明显开始加速。

  “造车新势力”的弱势主要体现在销量和资本市场方面。销量来看,以8月为例,“新能源造车三巨头”的蔚来、小鹏和理想无一出现在月销量前三中,小鹏理想交付量均未过万辆,其中理想仅交付4571辆。在资本市场,近三个月的时间内,仅美股市场三家新能源造车企业市值就累计蒸发了超3000亿元人民币。理想汽车执行董事兼总裁沈亚楠以及理想汽车股东王兴和沈亚楠,通过多次减持理想汽车,分别套现超9000万元及1.7亿元。

图片来源:汽车行业关注

  另外一边,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则开始崭露头角。在8月的榜单中,赛力斯和华为联合推出的ATIO问界系列(问界M7和问界M5),合计销量月销量达到10045辆,实现了首次破万,创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单月交付破万最快的纪录。吉利的极氪8月销量突破7000大关。另外,来自东风的岚图汽车和上汽的智己汽车也均进入销量前十榜单,打破了之前的固有格局。

图片来源:汽车行业关注

  近几年,几乎所有的国内传统车企均推出了全新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它们不仅与新造车企业同台竞技,也与跨国企业的合资、豪华品牌较量。

  谁将是新一轮的行业引领者?中国传统车企展示出了强大的势能。

腹背受敌

新能源车企使出杀手锏

  降价冲量。诚如这次特斯拉8000元变相补贴一样,新能源车企们纷纷使出杀手锏:

  小鹏推出了订车送电池终身质保、新车上市预订期还有定金翻倍活动,支付定金5000元即可抵扣1万元等一系列活动。9月初,理想ONE降价优惠2万元,并将于今年10月正式停产。对此,理想汽车称,即将发售的理想L8比理想ONE售价可能贵几万元,是对理想ONE的升级产品。业内专家认为,造车新势力的“变相降价”更多是出于冲击销量、增强竞争力的考量。

  研发投入。新能源车企想要击溃传统车企除了保持用户的传统用车习惯外,还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新能源车已经不是一台车那么简单,已经变成了一个“电子产品”,智能化也是能提高用户出行便利性的,这就需要做好必须的研发。以研发投入为例。零跑汽车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零跑汽车研发费用分别为3.58亿元、2.89亿元、7.4亿元,三年合计研发费用为14亿元左右。而仅2021年,蔚来、小鹏、理想的研发费用就分别达到45.9亿、41.14亿和32.9亿元,各车企差距之大,不可谓不明显。

车圈突围

不要套路只要真实力

  9月2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发布关于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公告:对购置日期在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内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得以延续至2023年底!未来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只会更加激烈,会有一些品牌异军突起,也有一些品牌黯然失色,这也是对车企综合实力和耐力的终极考验。

  面对传统车企和合资车企的双重挤压,面对种种 “内卷式竞争”,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率先站了出来。

  何小鹏在近日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变成上游都在挣钱,下游都在亏钱,一定要有耐心,内卷的时代一定会过去。一定要有新的打法,小鹏明年、后年有一系列新的打法。何小鹏称,“ 大家看到我们从2018年到2022年的5年时间里出了4款车,第4款车还是在5年的最后才出来的,但后面的时间轴我们在2023、2024、2025年我们出的节奏会大幅度提高,而且成本会大幅度控制好。”

  造车新势力的不断让利,也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抢占新能源车和传统汽车行业市场。“醉翁之意不在酒”,后续的增值服务和软件业务才是如今汽车行业的“王牌”,当销售量不断扩大,售后及软件增值服务等硬实力已经成为车企的主要盈利点。

  如果靠低价定位是“术”,那么,踏踏实实提升综合实力才是保持领先的“道”。


风口财经综合整理,素材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澎湃新闻、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汽车行业关注、新浪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