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普及月|防范代理退保,保护财产安全

2022-09-15 14:35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16844) 扫描到手机

案例简介

2011年,客户王某购买了某保险公司一款分红型保险产品,交费期限10年,保障期限15年。2019年6月,王某接到自称“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告知因为其购买的分红险收益较低,公司目前针对老客户有优惠政策,邀约其到某高档办公楼办理提高分红收益的相关手续。因来电人员讲解的产品内容和王某购买的产品责任基本类似,王某并未怀疑,当天就带齐相关证件赶往指定地点。

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王某,重新讲解了保险产品,并强调该产品属于公司投资失败产品,为了维护老客户的权益,针对邀约前来并办理手续的老客户,公司每月会给客户银行账户上返还一定的现金,以此来补偿客户收益。王某认为自己银行账户中并没有放入资金,即使是骗局自己也不会有资金的损失,因此配合工作人员使用手机完成了人脸识别与签字确认等一系列操作。

7月至11月期间,王某共收到所谓的“收益补偿款”3,000余元。12月初收益未如期到账,王某并未在意。直到12月6日,王某收到了保险公司保单还款短信提醒,通过向保险公司官方客服咨询,了解到半年前其通过保险公司微信公众号操作了保单贷款,贷款金额已经转入其提供的本人银行账户内。王某赶紧查询当时签署的合同,发现当时自己签署的是一份与第三方公司理财协议,通过查询银行流水,该账户确实有贷款金额到账后又被扣走的记录。此时,王某回想起办理手续的场所,没有任何保险公司的标志,这才惊觉上当。当她匆忙赶到当时办理手续的地点时,该公司早已经人去楼空。

王某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认为是保险公司和理财公司合作导致自己被骗,要求保险公司补偿损失的金额。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告知客户这是一种新型骗局,理财公司打着保险公司的名义以高息诱惑客户退保或者贷款购买理财产品,前期定期给客户理财收益,降低客户的提防心理,后期直接跑路,让客户承受高额的经济损失。

在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王某至公安机关进行了报案。接警民警查询到该公司已经更换办公场所,随即带着客户直奔新的办公场所。在民警的帮助下,该理财公司为王某办理了退费手续。至此,王某成功追回被骗款项。

案例分析

客户王某认为自己银行账户中并没有放入资金,即使是骗局也不会有资金损失,因而放松了警惕,配合工作人员使用手机完成了人脸识别与签字确认等一系列操作。却不知道不法分子已通过手机操作,帮客户办理了保单贷款,在后期甚至直接从客户账户划走某保险公司发放的保单贷款,让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负债”。因此提示广大消费者,线上办理业务要提高警惕,尤其在需要进行人脸识别、签字确认等身份验证操作时,要了解清楚此类操作的目的,仔细阅读相关条款,不可完全听从他人的指示操作,更不可完全交由他人代为操作,以免个人的财产安全权遭受侵害。

本案例客户王某在得知被骗后才亲临保险公司进行询问,保险公司得知情况后,告知理财公司的行为属新型诈骗行为,同时协助客户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最终帮助客户王某成功追回款项。王某能成功追回款项,一是该理财公司并没有完全跑路,还能查询到其新的办公场所,找到相关工作人员;二是接警民警认真负责、快速响应,协助王某进行了后续处理,使得王某的财产安全权免遭侵害,而大部分消费者由于缺乏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防范意识不高,往往遭受重大损失。

风险提示

当消费者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应主动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针对本案例,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以下事项。

提高警惕,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收到可疑邀约时,可通过保险公司官方网站、客服电话等官方渠道核实机构营业场所是否为保险公司地址、相关人员是否为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客户办理各项保险业务时,应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对保险公司的上门服务人员,应通过查验证件、拨打客服电话等形式验证其身份。不将保险合同信息泄露给身份不明的人员。不泄露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号码等重要个人信息。

正确认识保单贷款功能

保险公司的部分产品会提供保单贷款功能,保单贷款是投保人以具有现金价值的保单向保险公司申请贷款,主要是解决投保人短期资金周转需求。部分保险公司为方便保险客户,提供了手机客户端自助办理保单贷款的服务,投保人操作手机申请贷款后款项即时到账。保险客户应亲自操作本人手机,警惕不法分子代为操作办理保单贷款,平时注意分辨保险公司发送的短信内容,确保自身充分知晓相关业务的具体情况,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通过正规渠道办理保单业务

客户如对保险合同存在疑问或需办理退保,可访问保险公司官网、拨打客服热线或前往保险公司营业场所。发现可疑情况,建议保留相关证据,及时向保险公司反映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对于因保险合同内容与保险公司产生纠纷,可咨询各地市银行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申请调解,或依法通过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解决。 

选择有保险业务经营许可资质的合法机构

本案例中客户前往的第三方理财公司办公地点设在高档写字楼,许多消费者往往看到高档的办公环境,就会对不法分子放松警惕。近年来,诈骗套路不断翻新,不法分子更善于伪装,通过利用部分消费者辨识能力不强,容易被表象迷惑这一特点,在高档写字楼设立办公场所,在五星级酒店组织宣传推荐会,披着“金融机构”外衣实施诈骗。消费者应当提高警惕,认清保险机构资质,不被表象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