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观察 | 7月金融数据不及预期 说明这件事至关重要

2022-08-13 12:18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42986)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刘晓

在6月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后,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均大幅低于市场预期。

8月12日,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191亿元。不过,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57.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再创今年以来同比增速新高,也意味着M2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速。

专家指出,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下阶段应继续落实好各项稳增长措施,特别是要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稳外需、扩内需,促消费、扩投资,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

信贷、社融规模不及市场预期

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97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贷款在连续两个月同比多增之后,出现明显回落。

“结构上,居民中长贷回落对信贷形成较大拖累。”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告诉风口财经,7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1486亿元,同比大幅减少2488亿元,说明房地产市场仍在触底过程中。温彬认为,7月个别楼盘“停供断贷”事件导致居民购房信心不足,房地产销售再度转弱,按揭贷款新增投放依然不佳,居民中长贷回落。数据显示,7月百强地产销售同比增速为-40%,较6月跌幅有所扩大。同时,在防风险诉求提升、储蓄率位于高位、房贷和商业贷利率倒挂、资产收益率和负债成本率缺口不断扩大等因素叠加影响下,居民提前偿还房贷的意愿较强,按揭早偿率有所增加。按揭增量不足、存量减少和经营贷替换下,房地产链条融资稳定性有所减弱,宽信用根基仍不扎实。

温彬表示,7月居民短期贷款减少269亿元,同比减少354亿元。在利率下行、促消费等政策效应下,信用卡、消费贷等居民短期贷款仍然偏弱,反映出经济内生动能不足和疫情反复下的有效需求仍未完全修复。

数据显示,7月社融新增7561亿元,同比大幅减少3191亿元;月末社融存量3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涨幅较上月减少0.1个百分点。

温彬认为,7月社融环比明显回落,源于需求不足和政府债融资明显退坡下,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两大支撑因素出现较大缩量。而7月社融同比大幅减少,则主要源于社融项下本外币贷款均出现明显减少,同时企业债表现不佳、未贴现票据新增也出现降幅。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风口财经,7月信贷、社融规模大幅回落,同比增速也有所下滑,整体不及市场预期,主要原因,一是上月贷款季末冲量现象明显,形成一定透支效应;二是当前宏观经济修复势头温和,贷款需求疲弱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三是7月楼市再度转冷,对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贷款都会形成一定影响;四是6月新设两项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基建,其对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拉动效应尚未充分体现。7月末M2增速较上月末加快,主要源于财政退税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并非完全代表宽信用加速。

王青认为,7月末M1(狭义货币)增速仍然大幅低于M2增速,继续处于明显偏低水平,主要原因是当前楼市处于低位运行过程,商品房销售不振,企业短期存款受到较大影响;另外,较低的M1增速也意味着当前实体经济活跃度依然不足,后期经济修复至常态增长水平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不过,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认为,新增信贷与社融增量虽然不及市场预期,但二者增速的回落幅度不大,原定7月的融资项目部分提前至6月,对7月信贷增长形成了一定干扰。他表示,剔除季节性因素影响,7月信贷增长放缓的幅度不大,但同时也反映出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的内需仍然较弱的现状。

6月10日,消费者在江苏省南京市一家超市选购蔬菜。新华社发

扩大需求是稳增长的关键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需稳固,而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7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部署进一步扩需求举措,推动有效投资和增加消费。

温彬认为,数据表明,下一阶段,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全面抓好政策措施落实,推动有效投资和增加消费;特别是要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稳外需、扩内需,促消费、扩投资,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在接受风口财经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出显著变化。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主要对应外需,而投资和消费主要对应内需,内外需协调配共同合促进经济增长。结合中国经济的结构和发展来看,在外需受到较大冲击且容易被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内需不但是总需求的基本盘,更是在总需求中占比不断扩大的成长盘。从国际经验看,任何一个大型经济体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是以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为主体的,外部需求和国际市场只是国内市场和国内需求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和对外依存度显著降低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稳增长的关键。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告诉风口财经,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存,而重点在于有效需求依然不足,下半年政策将着眼于更大力度地扩大国内需求,更有效地增强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重点不在于加码短期政策,而在于优先保证存量政策靠前布局、增量政策落地生效。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内需增长乏力、外需仍存变数的情况下,要侧重通过财政政策扩大基建投资、稳投资、稳需求、稳增长。

4月22日,在一汽集团红旗繁荣工厂,工人在进行生产作业。新华社发

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持续缓解银行信贷供给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三大约束,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审慎经营原则,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展望下半年,央行积极推进“稳信用”的诉求仍在,但或更加关注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长动能。在满足基建贷款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发挥结构性工具的撬动作用,并加大对房地产领域的“托底”力度。

王青则表示,为有效激发实体经济贷款需求,巩固经济修复势头,政策面或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首先是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有效传导,在政策利率(MLF利率)保持稳定的背景下,引导LPR报价下调,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其次是督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尽快落实新增8000亿元信贷规模和3000亿元专项金融工具,发挥补位效应,支持基建投资提速;三是充分挖掘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潜力,加快相关贷款投放,推动信贷总量增长;四是监管层将加大对银行考核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

庞溟认为,短期内全面降息降准的可能性较低,但LPR仍有可能出现非对称下调。由于目前房贷利率仍然高于一般贷款利率,同时5年期以上LPR的下调变动幅度与1年期LPR下调幅度相比仍然较小,预计如果5年期以上LPR报价继续下调,房贷利率还有望受到拉动保持一定的调整空间。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告诉风口财经,从未来趋势看,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向好,经济活动加快恢复,有望带动融资需求增长,再加上各地因城施策稳楼市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将带动房地产市场融资回暖。此外,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新增的8000亿元信贷额度和新设立的3000亿元金融工具,也将有力支持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重点项目落地将有效带动上下游信贷需求增长。

近十年来,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是稳增长的关键。连平表示,如何在疫情持续反复下扩大和促进消费成为今年扩大内需工作中的最大难点。从短期看,在当前疫情反复频繁且严重的背景下,需要从四个方面来协同推进:一是保障和促进就业,鼓励灵活就业。可在财政政策支出端积极发力,发挥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托底作用;二是大力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培育新型消费。从增强政策层面支持和鼓励创新以及加大扶持力度等方面,来促进新消费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三是有效促进汽车消费。继续落实好包括车辆购置税减半在内的促进汽车消费相关政策,并可考虑延长优惠时间和加大优惠力度;四是加大对居民端的直接支持力度。消费券发放范围可进一步扩大。建议按照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和收入弹性,多批次、常态化进行发放,并考虑引入一定的消费退税措施。

连平认为,从中长期看,应拓宽促进消费增长的思路,多管齐下,针对性施策,综合性举措,有效促进消费加快步伐发展。坚定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扩大消费需求增长的基数和增量。加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力度,提升农民消费能力和促进城市消费增长。培育与消费相结合的有效投资,有的放矢地促进消费,补足消费短板。改革相关税制,提升高净值群体的消费意愿。更加务实地实施鼓励生育政策和加大对残疾人群体就业和生活方面的扶持力度,促成新的消费增长点。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