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关停或收紧,银行系电商显疲态

2022-06-15 20:28 经济参考报阅读 (19326) 扫描到手机

或关停或被边缘化,在走过十个年头之后,银行系电商显现出明显的疲态。

近日,工商银行发布两则公告指出,其电商平台“融e购”个人商城相关服务,以及企业商城公开销售、商圈销售、跨境贸易等相关服务,将于6月30日24时停止。

业内人士表示,当下银行对于电商业务的调整是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的理性回归,后续银行可通过深化客户需求、与互联网电商平台合作、建设自身数据资产管理体系等方式,进一步推进自身数字化转型。

工行“融e购”下架

公开资料显示,融e购是工行在2014年1月12日正式推出的电子商务平台,运营至今已8年,并发展成为涵盖B2C、B2B等业务且功能齐备的综合性电商平台。汇集数码家电、汽车、金融产品、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珠宝礼品、交通旅游等十几大品类,支持工行用户积分抵现支付订单。

从过往业绩看,“融e购”在上线之初取得不错成绩。工行年报显示,2014年,“融e购”注册客户超1200万人,交易额突破700亿元,工行称“‘融e购’跻身国内电商前列”。此后的2016年-2018年,“融e购”年交易额分别达到1.27万亿元、1.03万亿元和1.11万亿元,其中,2018年交易额仅次于淘宝、京东。截至2019年末,“融e购”用户达1.46亿户。

2020-2021年,工行年报鲜少提及“融e购”相关用户和交易额数据。2021年12月,“融e购”进行系统升级,关闭了非自营商品或服务的纯现金购买模式。

对于此次下线“融e购”平台业务,工行在公告在中提及原因为“业务调整”。

6月11日,工行融e购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此次调整主要是顺应互联网和金融发展趋势,下一步,工商银行将以手机银行作为面向C端用户的线上主入口,积极打造非金融生态场景,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金融+非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和覆盖面,更好地满足客户对线上金融服务专业化、综合化、场景化、便捷化的需求。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银行暂停个人商城服务背后的原因多样,可能是个人商城业务经营未达到预期效果,没有对银行自身业绩增长带来较多助力,也可能是银行期望通过业务整合更加聚焦主业。

发展普遍不如人意

由于拥有丰富的C端、B端客户资源,银行系电商诞生之初曾被寄予厚望。

2012年,建设银行成立国内首家银行系电商平台善融商务,开启了银行系电商业务发展先河。之后,包括交通银行“交博汇”、农业银行“E商管家”、中国银行“中银易商”、工商银行“融e购”、光大银行“购精彩”等在内的银行系电商平台纷纷上线。电商平台一度是银行布局互联网金融的重要赛道。

然而如今,各个平台发展普遍不如人意。除工行外,民生银行也于4月15日发布了“关于中国民生银行民生商城系统下线”的公告,宣布“PC商城”于5月31日正式关闭。

此外,与当前互联网电商平台火力全开应对“6.18”大促形成鲜明对比,几乎未有银行系电商平台开展相关促销业务。

“银行系电商平台投入很大,但成效不显,长久下来被砍或者被边缘化是自然而然的事。”一位银行人士表示,其本质还是银行的短板——场景。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中心主任顾炜宇表示,金融与电商对组织能力和资源的要求很不同,传统基因的金融尚未能很好地实施“互联网+”,还在探索和进一步推进“金融科技”,电商作为典型的非金融互联网经济模式,银行既熟悉又陌生。

不过,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这样的试错过程并非毫无意义,至少验证了服务模式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思维、锻炼了队伍。”

数字化趋势不改

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看来,当下银行对于电商业务的调整是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的理性回归,“不做电商不意味着不和电商合作,银行可以以更开放的心态,将电商服务整合到客户需求或生活场景中,更充分地发挥自身比较优势”。

事实上,银行业持续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趋势不改。

工行在2021年年报中表示,积极适应国民经济数字化发展新需求,统筹全渠道规划、全渠道服务、客户线上运营,推进e-ICBC4.0生态银行建设,构建“自有平台+开放银行”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国银行表示,在手机银行打造“美好生活”平台,为用户提供覆盖“衣、食、住、行、医、教、娱”的全方位便捷生活服务。

对于银行未来数字化转型,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首先要以客户需求为主导,在C端流量比较稳定的基础上,要多看B端大型客户真实需求,从而规划数字化转型方向,比如引入软件公司作为合作方,共同为大中型企业客户提供“财资+金融”一站式服务;第二是需要统一的一体化转型,如工行属于大型银行集团,要综合带动子公司系统升级,才能更好地畅通信息流和数据流;第三是用好数据,建设好数据资产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