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调查 | 粮食减损的“经济账”:多一个“水分”或减收过千,粮食烘干堵点待解

2022-06-13 20:38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19070)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王好

  “今年全程机械收割,220亩小麦,以前半个月也干不完,现在只要一天工夫。”在青岛莱西市院上镇吴家屯村,站在自家散发着小麦收获后淡淡麦香的地里,种粮大户吴贤军感叹着机械化作业带来的夏收巨变。

  农业现代化,不仅体现在作业效率提升,更关乎颗粒归仓。作为粮食主产区,受秋汛、春旱叠加农资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今年山东的夏粮如何深挖减损潜力,助力产量不减,保障农户收入,备受关注。那么,眼下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节粮减损背后藏着怎样的“经济账”,成效如何,又有哪些亟待提升的空间,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算账

多一个“水分” 百亩小麦或减收过千

  在青岛,全市343.9万亩应收小麦机收率有望达到99.5%以上,损失率力争控制在2%以内。

  小麦预产是从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这三个要素来计算的,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0.85,这样就可以计算出理论亩产。

  一组数字,粮食减损重要性一目了然。农业农村部信息显示,如果“三夏”小麦机收环节损失率降低1个百分点,全国就可以挽回25亿斤粮食。另按照居民健康饮食消费标准,每年人均口粮消费量在140公斤左右。也就是说,相当于可满足超过890万人一年的口粮。

  那么,如何减损?先来看麦收环节。6月12日,随着青岛麦收逐渐进入高峰期,山东省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青岛赛区比赛在平度市南村镇桑园村麦田举行,测算机收损失率成为考核硬指标。

  根据JB/T5117-2017《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技术条件》要求,全喂入小麦联合收割机收获总损失率≤1.2%、籽粒破损率≤1.0%、含杂率≤2.0%,无明显漏收、漏割。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并不容易。“调整机械作业参数只是初级操作,因为收获季节自然条件和作物条件不同,每块地的情况都不一样,这也是最考验机手应变和技术实力的地方。”据农机专家介绍,以青岛市常见种植小麦为例,青丰1号、青农2号、济麦22号等高产麦收获速度稍慢,烟农1212、济麦44等优质麦收获速度可稍快。但是,当小麦稠密、植株大、产量高、倒伏、过熟、早晚及雨后作物湿度大时,则应适当降低作业速度。而且,收获完毕停车时也有“小窍门”,“例如摘档停车时,要等小麦脱粒滚筒运转一段时间后,再减小油门熄火停车,以免造成麦粒损失。”

  在青岛,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粮食减损可谓立竿见影。据山东省随机抽查结果,2021年,青岛市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0.97%,低于2%的作业质量标准和农业农村部要求的1.2%的平均水平。全市小麦机收损失率比常年降低了1个百分点,相当于全市344万亩小麦挽回损失3000万斤。

  相比收割,减损更大的增长点,在于产后存储。青岛大度谷物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粮食产后服务的企业,主要业务包括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销售等。对于近些年粮食产后减损的需求和成效,负责人王正峰感触颇深。“就拿代干燥来说,在咱们北方地区,以前的生产习惯是,农户收割后直接在晒场晾晒,等水分达标后再销售给收购企业。”王正峰说,随着晒场资源越来越紧张,以及对占道晒粮违法行为的宣传整治力度不断加强,农户对于烘干需求日渐提升。“现在还不到小麦收购高峰期,但我们有烘干塔的站点一天收粮可以达到40吨左右,增长明显。不止小麦,湿玉米这几年的烘干量也是越来越大。”

  对于粮食烘干,吴贤军的需求十分迫切。“我家种了220亩,属于大户,今年预计总产量超过15万斤,光找晾晒场地就很头疼。”他告诉记者,麦子收购有标准,水分是一个“硬杠杠”,多一个水分,直接影响收购价格,进而影响收入,马虎不得。

  根据小麦国家标准GB1351-1999中的规定,粮食作物小麦的安全贮藏含水率不得超过12.5%。有农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选择湿粒销售,那么多一个水分,每100斤粮食就会减按98.5斤计价,今年小麦收购价比往年略高,大约1.5元/斤,假设亩产1000斤算,种植一百亩,那么收入就会减少约1500元。

  除了收入,吴贤军更在意的是粮食烘干带来的便捷,“粮食摊晾,费时费力,还要担心安全隐患,有时候遇到天气突变,等于是雪上加霜。烘干就不一样了,不用担心天气情况,减少安全隐患,增加收入,而且配备烘干设备的收购企业大都可以一次性解决销售,省时省事。”

堵点

烘干点“紧缺” 农户至少提前两月预定

  “地趴粮”是一种粗放的粮食储存方式,即将收获的粮食露天放置、晾晒,容易造成损失。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要求,为确保农民保粮、减损、增收,各地普遍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宣传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和科学储粮知识,大力推广籽粒直收、烘干存储等模式,积极引导农民自建“粮栈子”等简易储粮装具,扶持基层建设“粮食产后中心”和“粮食银行”,推广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推动“地趴粮”问题解决。

  然而,受北方地区传统晾晒习惯影响,青岛涉农区市烘干设备的普及度仍有待提升。“现在烘干点相对来说比较少,比如去年,我都要提前找人预约。”吴贤军表示,虽然受到成本上涨影响,今年的烘干费用较去年有所上涨,从每个水分每斤1分钱,涨到了2分钱,但是作为种植大户,在他看来,粮食烘干的好处要大于经济负担,因此只要在承受范围内,他仍然愿意选择粮食烘干。

  对于粮食烘干服务的“紧缺”,种植大户李玉通同样颇有感触。“莱西这边提供大型烘干的就个位数的几家,私人建的更是少。我们烘干的话都需要预约排队,有时候烘干不得不走很远才能联系到地方。”他告诉记者,通常小麦开花前就需要预定,“要提前2个月吧”,所以,为了避免收获后的摊晾麻烦,他通常选择“延期”收获,等麦穗水分比较低了再收割。

  然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延期”收获可能对后续农作物种植产生影响。“收获不能拖,真的等到干了再收,还会造成机器收获时麦穗掉落,收不进来。”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青岛地区小麦理想收获期的湿度大约为15-16%,而一旦人为延期收割,可能影响后续玉米种植,“晚种一天,可能就要晚收两天,不光用种多,还影响分蘖,最终影响产量。”

  “烘干设备目前重要性比以前提高了,可以说迫在眉睫。”莱西市政协委员、青岛供销普惠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振东认为,农业种植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是小农户种植,规模小、数量少,而现在种植大户、合作社越来越多,粮食规模化种植趋势下,包括现代化烘干设备在内的产后服务环节对于粮食减损意义越来越大。

建议

避免闲置浪费 粮食烘干项目应注重设备升级

  粮食减损,事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眼下,着眼生产、收储、技术等农业生产全链条延伸,各地正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从今年开始,吉林将全面调动资源,大力推动“地趴粮”问题根本解决。力争到2024年底,全省基本消除“地趴粮”。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通辽市委书记孟宪东向大会提交了一篇“关于推进解决‘地趴粮’问题的建议”,从农户环节、收储环节、技术环节入手最大限度减损增收。

  在近日举行的山东省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青岛赛区比赛中,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强调,要逐级开展机收减损专题培训,市级组织开展对小麦、玉米机械化收获和烘干等相关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培训,县市要统筹利用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农机企业以及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土专家”等专业化力量,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组织开展专业农机手培训行动,强化机手节粮减损操作和维修维护技能。

  与此同时,更多财政撬动作用蓄势待发。根据2021—2023年山东省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谷物烘干机、果蔬烘干机等干燥机械纳入其中。另据2021—2023年山东省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发展玉米籽粒收获机、粮食烘干机、秸秆处理机械等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机具,建设标准成熟的烘干机配套设施将获得重点补贴。补贴标准方面,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不超过12万元。

  记者从青岛市发改委仓储产业处获悉,除当地财政资金建设外,通过省财政和企业共同出资方式,2017至2018年,青岛共建成22个产后服务项目,主要向农户提供“五代”服务,包括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截止到2021年,全市产后服务节粮减损总量达到2.75万吨,增加农民总收入5374万元。

  “从目前实践情况来说,烘干设备因为粮食作物品种不同,加之水分点控制,均匀度,连续性把握不好,以小麦为例,可能发生烘干影响品质的情况。”赵振东提醒,问题关键在于烘干设备,好的烘干设备不仅不会影响品质,甚至可以作为种子用。因此,助力节粮减损,需要特别注意烘干机械等收储环节设备和技术升级。

  “粮食收购企业应该注意自身规模化发展,把种植大户资源集中起来,以规模化带动烘干成本降低。”最近,青岛禾汇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吕俊强正在忙着筹备烘干塔项目建设,以便为企业的粮食收购业务提供支持,他从烘干设备运转经济性角度给出建议,“因为烘干设备需要连续运转,一旦因为烘干量不能满足需求,容易造成闲置浪费。因此收购企业也应提升自身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