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凌翻红是个意外,蛤蜊节走红在情在理

2022-06-01 17:36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23599)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李兵 石冰冰

  最近几天,网络上的最红的当属王心凌。除此之外,在青岛人的朋友圈里,再度归来的蛤蜊节也极具热度。举一个小例子,在5月28日蛤蜊节开幕当天,仅半岛都市报视频号的直播间内就吸引20万人次,制作的短视频产品登上抖音同城热搜第一,这还仅仅是半岛全媒体矩阵中的一个平台而已。在本地各媒体、自媒体的传播下,蛤蜊节成为当天抖音山东热榜第一,收获千万以上的流量应不在话下,对于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来说,蛤蜊节开幕可谓“人均尽知”。

  王心凌从近些年的悄无声息到再次引爆网络,翻红的出人意料,属于典型的偶然性传播。反观蛤蜊节的走红,却在意料之中。

  “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这是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新闻通稿中的原话,足见当下经济形势之严峻。

  “发展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闻通稿中的另一句话,也把如何稳住经济大盘说得很明白。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老百姓的钱包最重要。

  经济要素只有流动起来,让各类市场主体有收获,才能强化信心。5月初,城阳区决定恢复蛤蜊节,在当时形式下来看,这个决定很大胆。但对于蛤蜊节举办地红岛街道的居民来说,这肯定是一个好消息。

  红岛街道本身是典型的海岛型经济,重在一产和三产,蛤蜊节就是要让从事一产和三产的老百姓有直接的收入,让更多人对发展有信心。

  同时,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就业属性,一旦激活可立即提供就业岗位,餐饮、娱乐、交通、卫生等等行业上都要增加人手,就业的乘数效应得以释放出,更多的市场主体得以增收。当地居民在收入增加之后,消费水平的提高又可以直接刺激经济生产,这就是经济学上常说的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此外,青岛是一个旅游城市,每年自春季开始就逛各种旅游节会,是青岛乃至周边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这种惯性被堵久了,消费欲望憋久了,也亟需一个出口来释放。作为红岛居民的供给方和作为游客、消费者的需求方,都有极大的积极性来赶赴这场“蛤蜊之约”,这种来自市场参与者的“双向奔赴”夯实了蛤蜊节走红的基础。

基点有了,没有爆点也不行。

  中国人均GDP过1.2万美元,正从GDP大国迈入消费大国。只是,当下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单纯注重数量转向追求质量,发展型、享受型、悦己型消费盛行,新消费的大潮正在改变着“衣食住行康乐购”。在此背景下,一个旅游节会除了传统的自然禀赋之外,还要营造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要以更丰富、多元、时尚、潮流的姿态和内涵来点燃各类群体的消费激情。

  喝着咖啡惬意漫步、颇似奢侈品“大牌蛇皮袋”的挖蛤蜊专用袋、视角独特的夕阳拍照地、海草房边的“恋人”雕塑……再配上“O my 蛤蜊”、“红岛去‘哇’”等一组出圈超话,从年轻人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和视频来看,本届蛤蜊节除了以往“一挖一麻袋”的卖点外,又“解锁”了很多新玩法,也让我们再次刷新认知:蛤蜊不仅可以配啤酒,还可以配咖啡!

背后的高手,赢的是创意。

  本届蛤蜊节以“蛤蜊・潮”(英文:Gála GALA)为主题。“潮”字一语双关,既有掌握好潮汐变化挖蛤蜊之意,又蕴含着“潮生活·夜城阳”的城市品牌。一个简单的主题语,却充分体现出策划团队的高水平系统谋划。以“潮”为名的蛤蜊节,增添了原住民集市、城阳特产市集、时尚生活美学市集、营地文化、小型音乐会、时尚店铺快闪、亲子娱乐活动、非遗美育公教、公共艺术互动等活动形式。对于“Z世代”们来说,来逛蛤蜊节甚至可以不用下海,以免出现踩一脚泥的尴尬,而是可以在一座“特能出片”的海岛上肆意打卡——成功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这样的活动必爆无疑。更具互动性的传播,也会为蛤蜊节收集到更多推动节会不断优化提升的优质创意。

  蛤蜊节意料之中的走红,对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青岛来说,是一个生动案例。“活力”“精彩”是表象,背后是创新驱动提升的发展质量,制造业要靠创新驱动,文旅、商贸等服务业又何尝不是。接下来青岛又将进入旅游旺季,一批A级景区已宣布免门票,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强力拉流,更有利于青岛文旅产业下决心摆脱门票收入的单一结构。

  同时,我们也不禁要问,靠山海城湾自然禀赋路径依赖的青岛传统旅游,是不是也需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多来点高水平的策划、多出一些点亮城市的创意,与新消费的大潮同频共振,真正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