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的“窗户纸”,被一家家电企业捅破了

2022-05-30 11:06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21035)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景毅

  城市是什么?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的说法: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城市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在近几年的国家顶层设计和各级政府城市发展规划中,“智慧城市”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词之一。尤其是疫情以来,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每座城市的共识。

  目前全球1000多个数字城市项目中,中国的项目超过50%,数量位居首位。5月24日发布的《2022智慧城市白皮书》援引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数据预测,2022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相当于11个苏州市2021年全年GDP总和。

  尽管是大势所趋,但在政府的满腔热情、企业的蜂拥而上,与来自城市最重要元素——市民的感受之间,似乎还隔着一层“窗户纸”:大量的资金投入加上眼花缭乱的技术加持,最终产生的效果究竟如何?我们的城市到底有没有因此智慧起来呢?

  这层写满问号的窗户纸,需要有人来捅破。

      绝不是技术和硬件的堆砌

  回头检视这些年来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不否认有些城市确因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而获得了多方皆赢的结果,但在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尤其是新冠疫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城市的智慧管理设施进行持久的冲击下,有相当多的城市并没有“闯关”成功。去年郑州暴雨突袭和今年上海疫情防控中,都暴露出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不足。

  智慧城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将其总结为三个缺乏:缺乏对智慧城市理念及内涵的科学统一认识;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理论和方法;缺乏可持续的动力机制和长效的运营发展模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认为,智慧城市不是技术的堆砌。人的价值判断、城市的运行逻辑才是技术背后更加关键的基石。

  作为亲身在智慧城市赛道里搏击的实战派代表,海信集团高级副总裁陈维强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认为过去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偏重基础设施建设、偏重为政府端提供服务以及“只为城市智慧”等问题,往往对于人的体验关注不足。“智慧城市最终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提供更美好的生活体验。”

  究竟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智慧城市?陈维强表示,一个好的智慧城市需要围绕城市、社区、家庭,提供城市级全场景智慧化服务;在政府端,围绕交通、公安、城管等政府管理职能提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智慧政务服务,在行业端,围绕公交、医院、学校等提供智慧化服务、提升管理水平,最终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提供更美好的生活体验。

  与欧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理念和方式不同,中国的智慧城市更注重效率。中国的智慧安防产业蓬勃发展,能够让公安干警迅速掌握案情;智慧交通的目的是减少拥堵、提升出行效率;让市民能够“刷脸办事”,“最多只跑一次”……这些都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重视效率的表现。

  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很大程度上无法完全精细解读,技术必须在深刻理解城市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寻求合理解决路径。因此,一线城市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二三线城市,国外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国内,仅仅有技术和硬件,很难真正解决具体城市的治理问题,反而可能会让智慧城市建设“千城一面”。

       一张通行证背后的场景化逻辑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智慧城市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发展服务。

  在5月25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

  在多地疫情散点爆发的当下,打通重点物资运输通道,是保证物资供应充足、满足群众采购需求的基础,也是稳住经济的重要前提。这其中通关环节成为破题关键。

  在山东威海,往返这里的大货车司机们再也不用为申办通行证发愁了。今年初,这里上线了“重点物资运输车辆电子通行证”线上办理功能,司机不必再像以往跑腿办证,只需在手机微信端发起申请,并根据系统导引填写相关资料,提交审核即可,不到5分钟就能申领成功。

  这项在疫情期间发挥巨大作用的功能来自海信智能交通团队。这项功能没有太高大上的名字和展示界面,但却是从司机们实际痛点出发,一招破解了过去纸质通行证办理上存在的审批流程繁琐、申办时间较长,且由于需要人员前往办理机构带来的人员流动与扎堆聚集的风险。

  目前,该功能已覆盖包括威海、青岛、烟台等在内的全省14个地级市。截至上月,已实现累计发放重点物资运输通行证531993张,为广大司机解决了办证难、通行难的燃眉之急。

  以场景化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海信在落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逻辑。相较于业内动辄几亿元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而言,海信的方案中没有多余的数据中心、智能设备堆砌,而是聚焦场景。截止到目前,从家庭中冰箱的沉浸式跨屏社交,到社区内“高空抛物”追踪到户,再到城市端辅助决策的领导驾驶舱……海信已经成功打造了150多个智慧场景,每一个场景背后都是人,都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正如“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一样,智慧城市是用来生活的不是用来充门面的。“智慧城市建设,最终受益者一定是市民,必须以人为本,不能漂浮在天上停留在概念里,必须通过具体的真实有效的应用落地。”这是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总裁张四海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评判标准。

      100%全覆盖与行业第一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提升城市里人们生活便利性、幸福感的重要路径,也是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关键要素。

  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和经济强省,山东对于智慧城市的追逐从未像今年这么迫切。

  年初的2022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山东16个设区市全部建成并用好“城市大脑”,建设1200个智慧社区,打造2000个惠民应用场景。

  5月,山东发布《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以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赋能城市建设管理,2025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随后,《2022年度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细分领域重点标准建设清单》出炉,重点围绕智慧校园、智慧景区、智慧交通等领域确定了山东省今年重点标准建设任务。

  山东为什么要如此大力度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不仅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其核心价值在于建设智慧城市对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在核心价值追求上呈现出新趋势,即政务服务+产业助力+民生保障的高度融合,山东在这方面的探索,正好顺应了这一趋势。

  淄博在山东率先建成全领域“无证明城市”,基本实现办理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无证明”,使企业群众办事效率提高40%以上;济南在2021年凭借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上的丰硕成果,第四次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在山东青岛,“城市云脑”打破了部门之间数字壁垒,接入了41个单位的154个业务系统、297个场景,每天处理城市各类问题超过1.4万件,帮助青岛实现了“一屏观一城”……

  面对2025年新型智慧城市100%全覆盖的目标,山东16地市还应在何处发力?海信的实践给了一个思路。

  在智慧城市这条赛道上,海信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建设路径。如前文所述,相比传统智慧城市建设侧重技术,忽视“技术”与“人”的互动、“信息化”与“城市有机整体”的协调,导致数据难打通、架构不合理、市民获得感不强等问题,海信坚持以人为本、应用导向,解决群众的真问题和真痛点,打造让每个市民都能有“温度”感知的智慧城市。

  数据显示,目前海信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国169个城市,先后在贵阳建设了全国首个5G技术赋能的智慧街区,在青岛上流佳苑、天悦小区等打造了智慧社区样板,海信“智慧新生活之城”解决方案也已落地青岛。海信“城市云脑”项目也先后落地广东江门、内蒙古包头等城市……24年谋划布局,海信凭借先进的技术、理念与强大的交付能力,实现项目无烂尾、全交付。从青岛知全省,从贵阳而看全国。海信的不断落子给了其它城市宝贵经营。

  城市与企业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再实践,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也趋于统一。

  3年后的2025年,山东要实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100%全覆盖。同样是在2025年,海信智慧城市业务要超越“BATH”成为行业第一。两个目标在2025年实现交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