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尖子生”的成长密码①|不惧A股调整 “小巨人”企业开年成绩亮眼

2022-05-23 20:16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17696)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许耀文

  2022年,A股市场迎来阶段性调整。

  受疫情反复、海外地缘冲突、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一季度A股各大指数下跌幅度均超10%。不仅如此,刚刚过去的4月份,上市企业财报悉数披露完毕,可谓“几家欢喜几家忧”。

  视线北上,在A股市场持续调整的大环境下,北交所迎来开市半年。这半年里,北交所的集聚效应与带动效应初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队以可观的韧性给诸多中小企业注入信心。

  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一梯队内部,同样喜忧参半。近日,国家即将启动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认定工作。在这样的开局背景下,投资者对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一背书似乎有了新的审视。

       A股市场持续下挫

  今年一季度, A股上市公司股价普遍迎来调整。

  2022年的首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报收3632.33点,但开端良好的局面十分短暂,此后上证指数经历多次震荡,整体下跌,进入3月份更是加速探底。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3月1日至3月15日,上证指数下跌11.51%;4月25日,上证指数失守3000点。今年前四个月,在A股经历三次震荡调整后,市场情绪随着各大指数共同跌至“冰点”。其中上证指数累计下跌16.28%,深证成指下跌25.82%,科创50指数下跌32.26%,创业板指下跌30.20%。

  目前,北交所还没有相关指数来进行参考,无法反映北交所上市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但是从进入2022年以来北交所的新股发行情况、个股成交额等方面,同样可以看出市场环境对北交所及上市个股的影响。

  A股市场低迷,北交所上市公司市值同样大幅蒸发。今年一季度,北交所总市值蒸发近700亿元;今年前四个月,这一数据超过千亿元。

北交所2022年前4个月股票成交统计

  从股票成交方面来看,今年前四个月,北交所上市个股的成交数量与成交金额普遍呈下跌态势。4月份,北交所个股的成交量“破10亿”,成交金额“破百亿”。

  此外,新股发行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今年前三个月,北交所共发行7只新股,目前已有5只破发。从新股打新的情况来看,个人投资者参与北交所新股网上申购的热情虽然较高,但户均申购数量却明显下降。

  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

  多数企业一季度业绩承压

  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认为,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今年一季度的消费和投资受拖累,“今年以来,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多个主要经济体通胀压力上升,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紧缩节奏加快。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海外经济体利率上升限制国内利率调降空间,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抬高制造业运行成本,疫情拖累物流运输效率、居民就业压力增加。”

  此前,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曾公开表示,当前上市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处境艰难离不开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上市公司发展面临的成本、资源、环境等硬约束不断增强,盈利持续修复的基础仍不牢固,在多重约束下求最优解的难度不断加大。”

  除全球受疫情反复以及海外市场因素的影响,经济层面的表现让投资者“心慌”,再加上市场多轮调整下“屡创新低”,多重加压下释放的消极情绪同样是市场表现低迷的原因。

  4月以来,我国多项2022年一季度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相继披露。虽然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的整体利润增速较高、利润率有所改善、上下游结构边际好转,但无法冲淡上下游盈利挤压严重、国企对私企挤压强势以及企业杠杆连续回升的忧虑。

  截至4月30日,A股4803家上市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以及2022年一季报悉数披露完毕,财报数据低于预期的表现同样引发市场对相关行业基本面的担忧。

  从已披露的一季报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A股上市企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约为12.08%,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约为5.47%,增速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2021年,北交所89家上市企业中仅有16家企业“不增收”,而这一数据在今年一季度增至34家。从盈利方面来看,去年全年,北交所盈利面高达99%,仅诺思兰德1家企业亏损;而今年一季度,北交所有11家企业亏损,其中有4家企业的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100%。

  “小巨人”一季度显韧性

  更受机构投资者青睐

  在2022年开局低迷的环境下,北交所的“小巨人”梯队给后续想要进入资本市场以及计划在未来进入资本市场的中小企业和投资者注入了信心。

  目前,除已经转板的观典防务之外,共有91家企业在北交所上市,非注册制上市企业有81家。在这81家企业中,有15家企业为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11家企业为北交所开市新股。这其中,科达自控、同心传动与中寰股份为“同类项”,同时存在于两组企业中。

  若将剔除三家同类项企业的12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组为“小巨人”梯队,将9只非注册制上市新股组为“普通人”梯队,通过比较两梯队2021年年度报告与2022年一季报相关数据的平均值,可窥探一二。

“小巨人”梯队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普通人”梯队的盈利增速、盈利能力均高于“小巨人”梯队,但在充满起伏的2022年一季度,这两方面两梯队的数据比较情况出现翻转,“小巨人”梯队顶住了压力,展现出一定的韧性。

  “可以说,若企业迈过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认定门槛,那么企业的资质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背书。这样的企业资质普遍好一些,与普通的中小企业相比,在面对普遍的波动时会表现出相对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规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董秘一家人”创始人崔彦军表示。

  今年5月,国家即将启动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认定工作,在这样的开局背景下,投资者对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一背书似乎有了新的审视。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企业进入二级市场的表现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选择个股进行投资时也不能只考虑企业的“官方认证”情况。

  “企业在进入北交所之前,投资者会比较关注它的基本面,而专精特新正是对企业价值的背书之一,因此投资者在打新时会偏向于专精特性企业。但是企业在进入二级市场后,影响股价的因素是多重的,比如与高估值、低换手率的专精特新企业相比,投资者可能会选择估值相对较低但成长性高的企业。” 子沐研究的创始人刘子沐表示,“与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会更关注企业是否有专精特新的背书。机构在筛选企业时不仅仅以股价的估值高低为标准,还会从公司的治理能力、品牌效应等方面做综合考量。这时,获得国家背书的专精特新企业会更容易受到机构投资者的青睐。”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