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丨点餐必须扫码?法院刚判了:属于违法!揭秘扫码点餐背后的猫腻

2022-05-11 14:2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7284) 扫描到手机

去餐厅吃饭时,你是否已经习惯性地拿出手机开始扫码点单?扫码关注公众号,再授权个人信息,最后才进入点单页面,几乎成为大部分餐饮商家的点单流程,许多商家甚至不再提供纸质菜单。再过几天,你还会收到这些公众号各式各样的美食推送……

就在最近,这项看似便捷的服务,却被判违法!原因无他——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

吃火锅只能扫码点餐?法院判决停止侵权并删除个人信息

据媒体报道,四川德阳一消费者罗女士在火锅店就餐时被要求扫码点餐,罗女士提出想使用传统菜单点餐,被店员拒绝。店员使用罗女士手机扫码后,罗女士发现,扫码点餐的前提是商家要获取客人的“微信头像、昵称、地区和性别信息”,而且只能允许,不能拒绝,否则无法点餐。

罗女士认为,依据《民法典》第 1035 条的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火锅店的行为既不合法、也不正当、更无必要。个人信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依法受到法律保护,不能随意被侵犯,于是将火锅店告上法庭。

最终,法院判决餐厅停止侵权,并于判决生效起十日内删除罗女士个人信息,并承担罗女士诉讼费用200元。

审判员彭诗文介绍,本案判决主要是起一个引导作用,让消费者和经营者都认识到,擅自收集个人信息这种行为是违法的。

她建议,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强行要求扫码点餐的情况,消费者应该坚决说不。如果经营者没有给消费者另外的选项,消费者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也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因为这不仅仅是触犯了民法典当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条文,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还触犯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扫码点餐暗藏套路,消费者却很难说“不”

此前,《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对南京部分餐馆进行了调查,发现扫码点餐暗藏获取个人信息的“套路”,消费者却很难对餐馆的行为说“不”。有消费者向媒体表示:“询问服务员可不可以人工点餐时,对方回复说只能扫码点,要求人工点餐就是不想扫码时被搜集个人信息,但是商家说只能扫码点时,作为消费者也没办法。”

据悉,去年3·15期间,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公布调查结果,97.02%的商家采用了扫码消费,其中95.64%的商家在扫码后仍需关注或授权才可进行消费,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少困扰。

北京日报记者走访多个商圈共计10家餐饮商家实测发现,有8家餐饮商家都有扫码点餐功能。当选择扫码点餐时,有的会要求顾客关注店铺公众号而后点餐,有的则需输入手机号注册会员。其中,某知名茶饮店的扫码点餐,更是“一环套一环”。

现场扫码购买奶茶,需要获取位置信息

扫描该茶饮二维码点餐后,几秒钟便进入商品页面,初看并无什么异样。而当选定商品加入购物车准备结账时,才发现需要微信一键登录,页面下方也有一排小字提示“授权登录即表示已阅读并同意《会员须知》《隐私协议》”。紧接着,点击一键登录,可发现“XX点单”申请获得昵称、头像、地区等信息。而如果在此时选择拒绝,则最终无法完成结账下单。

扫码下单需要一键登录,并同意会员须知、隐私协议内容

记者走访还发现,多数餐厅即使有多个点餐方式,但往往也首先会推荐扫码点餐,人工点餐显得有些“懒惰”。只有在追问之下,店员才表示可以到柜台直接点餐。“如果是老年人,我们会拿菜单或者在前台帮着点餐,年轻人一般都喊他们直接扫码了。”有店员如此说。

设备低至数几百元,后台可自由设置

顾客扫码点餐的方便之外,是否有其他“门道”、消费者担心的信息和隐私安全是否多余?记者调查发现,除了购买技术成熟的点餐收银一体机之外,一些商家为了吸引和稳固客流,还会设计小程序,或购买相关扫码点餐软件。需获取的客户信息也可以自由设置,“不懂的会拉你入群,把您教会。”某小程序开发者表示。

“我们的设备不需顾客扫码或者授权信息。依旧是顾客看着点,我们直接摁。”安贞门附近某餐饮店店长表示。现实中,一些商家会专门设计小程序、购买其他点餐软件,以此获客引流。

“目标人群精准,可以抓取用户信息,引导客户分享裂变……”一家开发餐饮小程序的软件商如此介绍。他表示,设计出的小程序一般是直接扫码点餐,不过店主也可以在后台自由设置,可让顾客关注店面公众号、填写生日、身份证信息等。“小程序里包括扫码点单、平板点单、促销运营库存管理、分店管理、优惠券内推、会员管理等,全功能的。”

“不懂的会拉群教你。根据你的设置情况,在后台可以看到顾客的消费记录、生日、头像、昵称、消费习惯等数据。”该软件商表示,当提供给他营业执照、身份证号和银行卡等资料后,扫码点餐小程序可以在一周左右时间设计完成,价格为600元。

某款扫码点餐收银一体机功能介绍

而在另一家数码专卖店,店主介绍带扫码点餐功能的一体机全套需要2300元。如果餐饮店铺拥有的主机系统与该软件兼容的话,则可以直接购买一个399元的扫码点餐软件。“你可以在主机页面上设置扫码点餐内容。设置后,客户扫码的时候就会弹出窗口、注册会员,他要注册就直接注册,不愿意就关掉窗口。”该店主表示,一旦注册,客户的电话号码等信息就可以获得。

花费数万元,所有权和数据“归自己”

除此之外,市面上也有走“高端定制”路线的软件系统开发商。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开发出带扫码点餐功能的专门系统,并采用独立的服务器和数据库,“所有权和数据归你自己”。

某品牌一体机宣称可“自动会员收集”

“我们主打定制开发,根据你的具体需求来做定制软件和系统。”记者联系上北京一家软件公司。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一般大型连锁餐饮机构会做属于自己的一套系统。不过价格则要数万元。“纯开发,一个月左右时间就可以完成;加上设计等工作,最多一个半月搞定,包一年免费维护。”

这种“定制开发”的软件系统,与市面流行的餐饮扫码点餐系统有何区别呢?该工作人员介绍说,最大的区别在于,软件系统的所有权和数据所有权归谁所有。“你购买其他软件或系统,所有权不在你这儿,消费者数据也不是你的。说白了,只不过人家给你用这个软件而已。”

据其透露,目前市面餐饮企业多运用现成的saas系统,好处是可以直接购买使用,适合预算不高、不看重数据和所有权的个体商户。“顾客的数据主要不在你手里。而我们,会依托服务器、数据库的搭建,到时候所有顾客的相关数据归您自己所有。”

“每月、每天的销售额和销量,什么菜品卖得好等等,经营状况一目了然。还可以向顾客发广告信息、推相关活动等。”该工作人员表示,一旦使用定制系统,每个用户只要扫码点餐,其手机号、头像、昵称,喜欢点什么菜等等,都会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里。商家只要在电脑网页的后台,就可看到所有用户的数据。“即使顾客换了头像和昵称,根据其手机号等信息,也能知道他/她最近的消费情况。既可以做‘商业用途’,还可以进行其他数据挖掘和分析推广。”

扫码点餐,到底侵犯了消费者哪些权益?

一般而言,扫码点单的侵权行为主要在两个方面。

首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如果商家强制要求消费者扫码点单或拒绝提供纸质菜单,则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

其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在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后,经消费者同意,方可收集消费者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曾明确,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不少商家在扫码点餐或扫码支付的过程中获取顾客的头像、性别、手机电话号码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显然已是侵权行为。

虽然扫码点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商家和顾客提供便利,但当它成为“单选”或“必选项”,甚至有商家对此进行追踪营销或“大数据杀熟”时,“扫码点餐”就沦为了“扫码侵权”。

下次遇见强制性扫码点餐,你也可以选择理直气壮、于法有据地拒绝!

人民日报评论:

将“扫码点餐”的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扫码点餐”确实很方便快捷,此前在电子支付推广时期,就已经实现了全面普及,如今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环境下,基于防范病毒传播扩散,“无现金支付”“无接触服务”受到热捧,“扫码点餐”亦在餐饮业内大行其道,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不过,“扫码点餐”应是可选项,不应该成为唯一选项,应当由消费者自主决定,是否选择“扫码点餐”,而不是由商家“一刀切”,强迫所有消费者都只能使用“扫码点餐”。

按照传统点餐模式,一般都是服务员根据消费者的聚餐人数、口味,为其介绍和推荐相关菜品、酒水饮料等,这中间有很多互动交流,比如询问菜品味道、价格、份量等,服务员还会酌情在菜单上进行一些标注,满足消费者的特殊需求。而“扫码点餐”属于自助式服务,消费者要自己在电子菜单上点餐,如果对餐厅、菜品信息缺乏了解,又没有服务员做详细介绍,就不容易点到满意的餐食。

由此可见,传统点餐与扫码点餐各有优劣,适合不同的消费群体,商家应因人而宜,提供多元化的点餐模式,不可搞单一选项。从现实来看,“扫码点餐”更适合年轻人,以及追逐时尚潮流的消费群体,他们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快,愿意选择自主点餐服务。而一些老年人对智能手机操作不熟悉、眼神不好,畏惧扫码点餐流程,担心点错菜,更倾向于传统点餐,餐厅应该为其提供人工服务。

另外,还有些消费者不愿意使用扫码点餐,是担心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确实如此,现在网络信息泄露事件频频发生,给用户带来很大的麻烦,造成经济损失。部分商家推出的“扫码点餐”程序存在过度索取权限、收集用户敏感信息、强制关注、注册账号等行为,结果点餐过后,就引来广告推送、推销信息骚扰等,令不少人感到厌烦和不安,亦涉嫌违反网络安全法规,不符合“适老化”标准,商家应尽快纠错,监管部门亦该有所行动。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电子支付、扫码检测等无接触服务实现全面普及,这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也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发展,值得肯定和支持。但是,部分商家和服务部门,在推进无接触服务的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现象,给部分老人、儿童等群体造成阻碍,属于歧视性行为,也侵犯了用户的选择权,则是不可取的。因此,各方在推动落实无接触服务时,要重视技术与权利的平衡,尊重消费者和用户的自主权益,可以引导但不能强迫,依法保护隐私权,既要提供便利服务,也要尊重选择项的多样化。


半岛新闻客户端综合整理,素材来源:光明日报、中国消费者报、北京日报、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