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研报丨喊出三年扭亏,“AI第一股”云从科技底气何来?

2022-04-26 16:54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17846)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王贝贝 实习生 郑策

  近日,云从科技获得证监会注册批文,即将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科创板首家AI平台型的上市公司。

  自2019年开始,商汤科技、云从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国内计算机视觉“AI四小龙”纷纷开启了IPO之路。去年12月底,商汤科技拔得头筹,成功登录港交所成为“AI第一股”。而云从科技此次科创板IPO注册获批,也让其一举成为“AI四小龙”中最年轻且首家将在内地上市的企业。

  盈利是AI企业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结合目前经营计划、在手订单等情况,公司预计在2025年能够达成扭亏为盈。

  就此,云从科技成为目前AI企业中首家对盈利能力正面回应且给出时间表的公司。但这一赛道,前有商汤科技,后有格灵深瞳以及其他“AI独角兽”们激烈竞争的当下,云从三年后能否实现盈利,是板上钉钉,还是一种美好愿望?

      业务场景可复制性强

  云从科技身处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觉赛道,资料显示,云从科技致力于提供高效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与行业解决方案,是一家技术驱动型的AI平台型企业。其中人工智能解决方案2021年营收占比高达87.28%,是拉动营收增长的主要动力。

  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根据客户实际的场景需求,将AI落地应用。从云从收入上来看,虽然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占总营收的绝对优势。但解决方案通常是包括硬件产品、安装运维、后期维护等综合项目,营收占比大并不代表其是云从的业务技术核心;而人机协同操作系统,AI产品要变成解决方案落地,那就必须依靠一套能够运载硬件的软件系统,是云从科技的技术核心。

  《招股书》显示,金融、安防领域是云从科技最早布局的领域,也是目前为止最主要的服务领域。以智慧金融为例,通过智能柜员机、摄像头、支付设备等,协助人员业务办理和监管金融从业人员的业务介绍的合规性。可以提高线上线下金融业务办理的便利性,减少由于经办人员介绍失误所带来的误解。

  从业务实际落地产品情况来看,云从的服务在技术落地上难度较低,易于普及。业内人士表示,云从科技的服务并不像商汤科技等在工业类场景落地需要定制化,也不像自动驾驶类产品需要在技术上持续攻关才能落地。其类似于智能闸机、AI摄像头等设备在客户的技术指标上差异化不大,方案较为容易普及。

  换句话说,云从科技的业务落地场景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例如,在智慧金融领域,云从科技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及核心应用服务已覆盖包括六大国有银行在内的超过100家金融机构;在智慧治理领域,云从科技则已经与公安部合作建设5个部级平台,云从业务系统累计在30个省级行政区公安政法部门部署上线。云从科技通过ToB/G项目沉淀技术与方案能力到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中,快速覆盖中长尾应用场景,满足当下与未来的可持续商业发展。通过沉淀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和技术,目前云从业务领域已经扩展到医疗、海关、风控、应急防控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云从科技是全内资企业,属于纯正的“国家队”。成立于2015年的云从科技,创始团队几乎都来自中科院。天眼查显示,从B+轮开始,云从科技的多轮融资中均有国资参与,其股东构成为:控股股东(周曦)、员工持股平台、国资背景股东(国新资本、中网投、国改基金等)、企业背景股东(佳都科技、海尔资本)、其它社会资本(顺为资本、普华资本、创领资本等)。

  “国家队”的标签让云从收获了更多的好感和青睐。比如,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云从科技承担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化项目重大工程――人脸识别系统产业化应用平台建设任务;再比如,2020年8月,首届人工智能国家标准化组织――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工智能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 42)正式成立,云从科技等作为人工智能企业代表企业入选首批委员单位。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云从科技业务的发展。

       毛利率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容易落地的场景往往竞争者众。目前来看,包括商汤、旷世、海康、科大讯飞、格灵深瞳的公司都已经布局在新基建领域。未来云从科技面临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云从科技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招股书的风险提示中,云从科技表示,公司所处行业竞争激烈,公司所处人工智能行业一方面面临着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的竞争,其中既包括核心算法技术实力的比拼,也包括人工智能应用和行业解决方案的较量;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海康威视等视觉设备厂商推进对产品进行人工智能赋能转型的挑战,该类厂商在硬件研发和供应链方面有着深厚积累,使得新兴人工智能企业需不断寻求差异化优势,整体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所以,AI企业的竞争还是盈利能力的竞争。尽管有“国家队”的光环,也不能说明全部。

  云从科技在2019年到2021年,分别实现了8.07亿元、7.55亿元、10.76亿元的营业收入,保持较高速的增长,但与其他AI四小龙对比,云从科技营收并没有突出优势。旷视科技在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的营收分别为12.6亿元、13.9亿元、6.7亿元;而商汤科技在2019年至2021年的营收更是高达30亿元、34亿元、47亿元。

  再看看毛利率水平。云从科技的综合毛利率在2019年-2021年分别为41%、43%和37%,低于旷视科技在2019年-2021年上半年的53%、49%、43%,更低于格灵深瞳在2019年-2021年上半年的53%、62%和72%。

  具体来看,云从科技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毛利率较高,2021年达到 73.99%,但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仅为12.72%;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高达87.28%,毛利率为31.34%。

  云从科技认为其整体毛利较低的原因是硬件产品的利润拖了后腿。2021年第三方软硬件产品收入占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收入的比例为36.17%,招股书中显示,该部分产品毛利率相对较低,整体拉低了公司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毛利率水平,导致不同业务毛利率差异较大。

  行业专家认为,虽然AI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实现商业化落地的板块较为集中,行业竞争激烈。对此,云从科技深知研发是保持技术优势和竞争力的前提,才能保持稳定持续的盈利能力。公司招股书披露,云从科技本次IPO拟募资37.5亿元,云从科技除了补充流动资金外,将全部投资于科技创新领域,包括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决策智能在内的人工智能核心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工程化与平台化、数字化能力、人机自然交互等创新领域。

三年盈亏平衡?

  报告期内,云从科技营业收入从2018年的4.8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0.76亿元,资产负债率由2018年的49.03%下降至2021年的22.76%,综合毛利率从2018年的21.7%提升到了2021年的37.01%,经营业绩稳健发展。

  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结合目前经营计划、在手订单等情况,公司预计在2025年能够达成扭亏为盈。业内人士认为,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对未来盈利的分析,不是以《盈利预测报告》的形式, 而是采用《未来可实现盈利的前瞻性分析》,区别在于前者属于严格的财务数据测算,未来完不成要被处罚,而后者则相对较随意。

  而在《未来可实现盈利的前瞻性分析》中,云从科技给出了达到盈亏平衡状态所需的条件,即2025年营收达40.11亿元,2022年-2025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33.6%,综合毛利率50%左右。

  首先,云从科技复合增长率的计算是以2022年为基期的,但2022年营收是预测数据。

  云从科技2019年-2021年三年间营收复合增长率仅为15.47%,这个数据比2022年-2025年预测的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33.6%是有很大差距的。另外,云从科技2021年营收只有10.76亿元,如果2025年达到40.11亿元,那么必须现实四年三倍增长。据沙利文咨询统计,中国AI市场规模2016年-2019年复合增速约为61%,预计2020年-2024年增速下降到44%。虽然增速不低,但已经明显呈现下降趋势。在上述背景下,云从科技的营收增速想大幅提高并非易事。

  其次,云从科技毛利率能否达到50%也是一个问题。

  从上表数据看出,云从科技的毛利率近三年从未达到过50%。具体分析云从科技的两块业务,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毛利率较高,近三年都在70%以上,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毛利率只有30%左右。但从业务占比来看,毛利率较低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20年的68.5%大幅提升至2021年的87.28%,这拉低了综合毛利率水平。

  再从行业竞争看,算法的同质化导致应用场景高度重合,不管是名声在外的“AI四小龙”还是后排小弟,大家的客户都是同一群人,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提高毛利率也并非易事。

  总之,云从科技的盈利前瞻性分析中,无论是营收增长率还是毛利率都面临挑战,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的难度不可谓不大。

  “上市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虽然接下来的路上公司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杂音,但在核心技术闭环及前瞻战略加持下,将进一步实现产业落地。”云从科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