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观察丨智能交通赛道 互联网玩法失灵

2022-02-22 13:48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23034)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景毅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如今,在智慧城市建设大战略中,智能交通已率先站上风口。小到交通信号灯的控制优化,大到搭建城市交通“大脑”;从公交到地铁,从公路到港口,交通各行业、各领域都在展开智能化尝试,智能交通的图景渐行渐近。

  而正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火热的智能交通赛道自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其中既有深耕行业、扎实做产品的OG老炮,也有裹挟着资本而来的互联网力量。然而在时间的验证下,这条充满挑战的赛道也逐渐让从业者和观察者看清:在智能交通领域,互联网的玩法有些失灵了。

“赢家通吃”失灵了

  一直以来,在互联网领域,市场参与的各方都信奉一种所谓的“赢家通吃”的理念,一旦市场上有一家做成了巨头,其他公司的机会就很渺茫,面临的命运不是被收购就是长期被巨头和新进入者蚕食。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一批互联网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市场神话,这更加剧了市场对赢家通吃理论的认同。

  在智能交通领域,这样的思路同样影响了不少投资者,他们认为只要携资本和技术入局,或者砸重金进入一家在行业耕耘三五年、拥有一定资源,且团队管理能力较强的公司,就将快速帮助这类公司建立壁垒,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

  于是,2016年起,百度、阿里、滴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入局城市智能交通市场:百度推出了ACE智能交通引擎,阿里大搞城市大脑项目,腾讯也提出“We Transport”战略。

  尽管没有经验和技术积累,但架不住有钱。这些企业除了亲自下场,还战略入股。比如阿里入股千方,百度控股易华录子公司,都成为智能交通企业的有力竞争者。

  然而,现实却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5年多过去了,这些在互联网领域呼风唤雨的“头部玩家”,在智能交通领域似乎并没有玩转。

  智慧交通网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城市智能交通(除停车项目)千万项目中标市场规模排在前10的企业总计市场规模91.15亿,项目数总计482个,前十中标企业千万项目市场规模约占总市场的32.97%,其中阿里投资的“千方系”项目占比仅为1.37%,易华录占比1.18%,远远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不仅是市场占有率上未能展现出优势,在实际落地应用效果上,这些互联网企业也同样被长期扎根市场的企业辗轧。

  缓解交通压力无疑是智能交通建设的重要议题。近日,高德地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等权威机构共同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指出,2021年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仅有8座城市拥堵同比下降。这其中,有5座城市的缓堵项目是由海信参与承建,占比超过6成。榜单显示,这5座城市分别是西安、昆明、兰州、银川、贵阳。以银川为例,海信自2014年起协助交警承建“缓堵提畅”工程。数据显示,银川市城市拥堵指数已经连续5年下降,拥堵指数从2016年1.65持续下降到2021年1.30,下降21.2%,平均行车速度从2016年29.03km/h持续提升到2021年38.50km/h,提升32.7%。

  而反观互联网公司开出的智能交通“药方”,“疗效”并不显著。

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路口

  一度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互联网玩法,在面对智能交通课题时为啥会失灵?

  其实仔细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在互联网领域的赢家通吃主要集中在社交、娱乐、旅游和零售等相对较轻的模式,在这些领域,产品都是标配,所谓的服务更多的是一种购物体验,对于服务提供者的技能并无特殊的要求,地域性的限制也很弱。这是一种可快速复制的模式,核心优势是谁能占据流量的入口并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只要内部管理能力强大,再得到资本的助力,可以在几年内成功构建竞争壁垒,彻底打败其余竞争者。

  然而智能交通领域却完全不同。

  以技术赋能交通,是智能交通的核心要义。但就像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路口,智能交通是跟千百座城市、千万条道路、亿万车辆行人朝夕相处的赛道,复杂多变的场景,需要扎实的技术、稳定的产品和实打实的落地交付。

  正如海信智能交通事业本部副总经理陈晓明说的那样,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建设,到了真正拼硬实力的阶段。最终是背后的技术、执行落地和交付说了算,最后要看是否给客户带来了价值。“智能交通绝对不是写本书那么简单,智能交通也不是资本说了算!”因为这不是一个面向大众消费的产品,仅靠资本拓客拉新之类的就能够撬动起来,而是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干,把产品做好,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超出想象的复杂。智能交通以及与此紧密绑定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有了好的理念、好的技术之后,交付是一个硬活,这才是真正把价值转移给客户,不少互联网企业和新进入的资本都在这个环节上栽了跟头。

  《人民日报》此前关于智能交通的报道中指出,智能交通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将过去信息化工作简单搬到网上,它的根基是人们交通出行的切实需求。“业界专家提醒,保持智能交通发展势头,互联网企业等新入行者,在发挥好信息技术应用优势同时,还有必要加深对交通行业底层逻辑的理解,加强融合互通,协同推进智能交通。”

24年“跑”出来的实力

  其实智能交通并非新概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智能交通建设。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长军回忆,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组织科研团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由此拉开了中国城市交通管控技术和系统发展大幕。但一直到2000年以前,受制于经济水平、技术能力、人才储备等诸多因素,国内智能交通市场由西门子、泰科等等国际巨头把持,一台信号机售价十几万元。

  后来破解这一垄断现象的,正是“国货之光”海信。

  海信是国内较早涉足智能交通的一批企业之一。1998年进军智能交通,海信最初确定了两条产品线,一个信号控制系统,这是整个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的核心。另一个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系统。

  在信号控制系统研发过程中,行业普遍面临难点:当时城市电网不稳定,一遇到电网波动或者打雷下雨天气,信号机就会晃闪,影响正常使用;国内机非混行交通状况复杂,但国外的信号控制系统管理在拥堵控制上很弱。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围绕产品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海信做了很多攻坚,并且在国内最早研发拥堵控制体系。

  2005年,海信中标北京数字奥运工程智能交通项目,打开北京市场,迄今北京有近一半的信号机都是海信的。

  以此为开端,以海信为代表的国产交通信号机开始在国内市场逐渐替代国外品牌。目前,海信治堵技术方案已经应用于169个城市。刚刚闭幕的北京冬奥会,海信又一次负责赛事的交通保障。海信全新升级安装的冬奥会场馆以及其周边近120台交通信号机系统,全部接入新一代管控平台,既可以智慧调控,也可以由中心指挥人员远程对道路口信号状态进行监管、调控,保障奥运车辆、运动员和市民更畅通、安全的出行。

  18000+,这是海信的信控调优团队在全国积累前往调优的路口数量。可以说每一座城市缓堵成绩的取得,都是海信工程师一个一个路口“跑”出来的。

  也正是这样的锤炼技术+落地实践的发展路径,让海信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智能交通企业,并代表中国出海赋能。2021年11月,市场传出海信拟出资近10亿美元收购西门子交通信号灯和其他道路交通控制系统业务。12月,海信和山东高速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公共交通系统智能化改造项目……

  海信的成长轨迹值得智能交通赛道的同行者们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