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自青岛企业22年前的决定,如今让中国在这个领域“芯”不慌

2022-01-12 16:26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22554)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景毅

  一颗芯片从未像现在这样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当我们拿起遥控器打开电视机、操作手机跟外界通讯、敲击电脑埋头工作、启动汽车在路上飞驰……一切的背后都有芯片在发挥着关键作用。

  芯片是整个工业信息社会的基石,也是推动整个信息时代向前奔跑的引擎。但受技术、原材料、国际局势等诸多因素影响,芯片研发难、产能跟不上、过分依赖进口等问题几乎成了全行业难题。尤其是在我们高频使用的手机、汽车等行业,缺“芯”危机更是此起彼伏。

  在中国的电视领域,配套芯片同样需要大量进口,产业高质量发展也亟待打破芯片瓶颈。不过可喜的是,以海信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已经提前深度布局,不仅做到国产替代,在画质芯片等领域更是稳步走向全球,引领细分市场变革。

  就在2022年1月11日,海信在北京发布了全球首颗8K 120HZ画质芯片。“没有自己的芯片将永远是二流厂家,更无法定义自己的原生产品!”站在如今这个代表全球最高水平的画质芯片诞生节点上,回望中国电视芯片研发历程,人们蓦然发现,22年前的那一个来自青岛企业的决定,似乎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芯片到底有多重要?

  信息时代,芯片广泛用于电脑、手机、家电、汽车、高铁、电网、医疗仪器、机器人、工业控制等各种电子产品和系统,是高端制造业的是核心基石。最近几年,受研发能力、产能、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等等一系列行业均因为芯片供应不足遭遇危机。很多国家更是把芯片研发工作放到了影响国计民生的战略高度。

  在电视行业,芯片的重要性同样非常突出。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电视的优劣主要看屏幕面板,但其实,仅靠面板很难呈现出最好的画质表现,真正决定一台电视画质、运行速度、解码格式等核心能力的还是芯片。

  众所周知,用高画质的电视播放低画质的视频资源就会显得很模糊,这个时候电视芯片就发挥作用了,它可以通过“升频”或者“补帧”技术来深度优化屏幕图像细节,降低画面的“锯齿”影响,从而弥补画面的清晰度,还会通过智能算法进一步优化色彩饱和度、亮度、锐度等方面,最终来提高显示画面的视觉品质。

  这也就是为什么使用同样面板的不同品牌电视,最后的画质效果会有明显差异的原因。

  海信在北京发布的国内首颗自主设计的8K AI画质芯片是海信第五代画质芯片,也是画质芯片开发中的全新里程碑式产品,它不仅首次实现了从4K到8K的跨越式发展,更增加了AI画质处理功能,通过配备具有“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的人工智能,与传统引擎相比,实现了高精度的图像处理。

  目前,这颗芯片已经应用于整机产品,刚刚结束的CES2022上,海信推出搭载自研8K画质芯片的MiniLED电视85U9H,获得了由美国消费者技术协会(CTA)颁发的“CES 2022创新奖”,成为CES2022年的热门产品。今年,海信第5代画质芯片将全面覆盖海信电视、东芝电视、广播级基准监视器 、医疗专业显示等大显示产业。

  “这颗芯片在视频处理领域的相关算法和技术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可以匹配最高规格的视频流,做到2K\4K\8K全覆盖,打破了日韩企业画质处理细分领域技术壁垒,树立了中国画质芯片的标杆。”海信显示科学家查林表示,8K属于比较高端的定位,未来他们希望通过这颗芯片实现突破和衍生,把海信累积的画质经验和技术下沉到4K的产品中,让更多消费者在中端甚至低端产品上提高画质感受。

让中国掌握了“画质制空权”

  这颗完全自主研发的芯片对于海信以及整个中国电视产业究竟意味着什么?

  2022年被认为是全球电视竞争的拐点之年,电视产业将走出几十年的“性价比”之争,进入画质之争、品质之争,而决定画质的芯片自然是决定胜败的关键。

  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用户总是需要屏幕更大画质更好的显示设备。然而屏幕越大,就越会暴露画面的瑕疵与缺陷,画质技术和水平就越重要。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75英寸以上液晶面板出货面积占比还只有35%,2021年就已经历史性突破了一半,预计将达到56%。75英寸及以上的超大尺寸电视产品在市场端的快速爆发,将使电视产品对画质的要求愈发凸显,尤其是越接近100英寸,就越需要以8K画质芯片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的加持。

  市场调研机构益普索调研结果显示,从2019年开始,中国消费者购买电视时,对电视产品画质的重视度从2017年时的第三跃居为第二,一直到2021年7月最近的一次调查,产品质量和画质都稳居中国消费者购买电视时最重要的两大因素,且权重超过50%。消费者对画质的日益挑剔、对产品品质的不断苛求,将从需求端发力,加速这一拐点的进程。

  再看产业端,众所周知,电视行业最爱“价格战”。这让一些企业习惯性追求电视大且便宜,追求极致性价比,然而这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利润走低、价值走低、创新停滞的恶果。对于电视行业来说,只有制造向高质量发展、产业向中高端跃进、价格之争走向价值之争,才会获得生机与前途。尤其是在市场存量竞争之下,全球电视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内卷”,画质是唯一的出路,以8K画质芯片为代表的画质核心技术,将成为新一轮内卷时代的“制胜武器”。

  放眼全球电视市场,普遍认为索尼、三星等日韩品牌起步早、有各自的芯片团队,画质最具竞争力,而国内不少家电企业不具备独立画质芯片设计能力,只能采购一般的芯片公司调试出来的普通芯片,无法在中高端市场上与国外品牌竞争。而随着以海信为代表的国产芯片设计研发力量的崛起,中国电视逐渐开始夺回“画质制空权”,尤其是随着8K 120HZ画质芯片的诞生,中国电视逐渐开始引领全球电视行业步伐。

  显示无处不在,8K显示也将无处不在。2021年2月1日,央视正式开启8K频道试播;12月31日,北京广播电视台冬奥纪实8K超高清试验频道正式开播。8K超大屏显示,可以让观众看到更清晰的画质、更宽阔的观看视角,看到远超 4K 的质感与细节,从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真实感和沉浸感。8K技术和产品不仅在大型赛事多有应用,在视听娱乐、航空航天、精密医疗等领域也有着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2年前改写局面的一个决定

  芯片研发难度之大绝非一朝一夕的集中发力就能实现。中国电视行业在芯片研发上能赢得如今这样的局面,离不开中国企业20多年前的前瞻力和魄力。

  中国是电视生产大国。上世纪90年代,国内电视行业飞速发展,鼎盛时期几乎每个省,甚至较大的城市都有自己的电视机厂。然而直到21世纪初,中国的电视芯片还全部依赖国外进口,导致中国电视业大而不强。没有自己的芯片,就决定不了电视的性能,决定不了电视的功能。也就是说,中国企业没有决定产品的权力,更找不到产品的差异化。而走差异化的道路,是任何企业都梦寐以求的事,立志做一流企业的海信自然也不例外。

  正如海信集团掌门人周厚健在公司内部邮件中所说:“没有自己的芯片将永远是二流厂家,更无法定义自己的原生产品”。

  在当时,不仅外界有不理解的声音,连内部也有不少人反对。当时,海信曾召开专题会,探讨研发芯片的可能。有人认为,在不冒险的时候仍然可以赚钱,大可不必押上家底做虚无缥缈的事;有人说,芯片研发周期性强,技术要求高,海信没有技术储备。

  但海信还是毅然决定要“赌一把”。彼时,掌握着核心技术的日韩家电企业已经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海信知道未来芯片的开发和应用一定将关乎中国企业的生死存亡。也正是因为始终抱着这种信念,后来尽管经历了很多波折和困难,海信的芯片板块始终被保留着。

  1999年,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前身)从1999年开始组织实施了中国芯片工程,鼓励集成电路设计业与整机业相结合,面向重点整机产品的配套需求,研发专用芯片和SoC系统级芯片。

  1999年,海信集团集成电路项目筹备组成立。2000年,海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所诞生。在忍受了四年多只有投入没有成果的煎熬后,2005年6月,海信研发成功了中国第一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海信把这款芯片命名为“信芯”,它既代表了海信之芯,也代表了中国电视人的信心。

  这颗芯片彻底打破了国外芯片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直接使同类进口芯片价格从每颗13美元拉到了5美元。时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认为:这是中国音视频领域第一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中国年产7300万台电视全部使用外国芯片的历史行将结束。当年7月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给海信写了一封很多海信人至今都能背诵出的贺信——“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企业才有竞争力。希望海信集团再接再厉,不断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作出新贡献。”

  一定要站在生死存亡的角度来看待芯片的开发与使用。此后的20余年来,海信一直把芯片研发作为支撑公司未来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海信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也在芯片研发上持续投入,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从高清到全高清,再到超高清显示,形成了完整的全系列芯片产品。

  目前仅海信的自研芯片就包括了8K、120HZ、60HZ画质芯片以及TV/MNT的屏端驱动芯片,支持LCD、OLED、激光等不同品类的显示技术,实现了不同档次和多个品类显示产品的全覆盖。海信屏端驱动芯片累计出货已达1亿颗,全球占有率超过50%,绝对的全球第一。

  海信在电视芯片领域的发展历程给中国企业在芯片以及其他关键技术领域的筹谋、布局带来了启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科研机构、资本愿意下“笨功夫”投身关键技术,中国将在更多行业拿下技术制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