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观察丨“捞入海底”!上半年净利润仅0.8亿-1亿,1900亿“火锅茅”股价已腰斩

2021-07-26 14:15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22646) 扫描到手机

  7月26日,海底捞(06862.HK)发布公告称,2021年上半年收入约为200亿元,增长约104%;净利润约为8000万元至1亿元;对比截至2020年上半年收入约为98亿元,

  与2020年上半年相比,公司在2021年上半年由亏转盈,但该等业绩并不能达到公司管理层的预期,据悉,2019年同期,海底捞则实现净利润9.12亿元。这反映公司内部管理、运营需要努力改正和改善。

图片来源:海底捞公告

  受此消息影响,海底捞今日开盘一度下跌20%,截至发稿,报34.75港元/股,跌幅达16.57%,总市值跌破1900亿港元。

海底捞:业绩仍未达预期

  虽然海底捞上半年净利扭亏为盈,但在海底捞管理层眼里,公司的业绩仍未达到预期。

图片来源:海底捞公告

  海底捞表示,上半年业绩反映了公司内部管理和运营需要努力改正和改善,该业绩并不能达到公司管理层的预期。同时,海底捞称,公司业绩不及管理层预期的原因还包括:公司2020年下半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新开门店较多,相关支出增加;同时,新开门店达到首次盈亏平衡并实现现金投资回报的时间长于往期;另外,海底捞海外门店营运仍受到疫情影响。

  虽然海底捞业绩不及管理层预期,但上半年扭亏为盈或早有迹象。根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研究报告,海底捞翻台率在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恢复至4.5次/天-5.0次/天。

  翻台率一直是海底捞引以为傲的一项数据。但在2020年,公司平均翻台率已掉至3.5次/天。而这一数据在2016年-2019年期间分别为4.5次/天、5.0次/天、5.0次/天以及4.8次/天。

图片来源:海底捞公告

创始人“耿直”发言引热议

  在业绩预告发布的前一个月,海底捞曾因创始人张勇在股东大会上的“耿直”言论被公众热议。彼时,“张勇回应海底捞不好吃”的词条也冲上微博热搜。

图片来源:微博

  除了回应海底捞不好吃外,张勇还承认,其对趋势判断有误。张勇称:“去年6月我进一步作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今年1月份,等我做出反应的时候已经是3月份了。”

  另外,被问及海底捞未来是否会维持业绩的增长时,张勇还“耿直”表示:“我作为海底捞最大的股东,我是不抱有希望的。”同时,张勇还认为,海底捞被大家神化了,“要想知道什么是名不副实,看看海底捞就知道了”。

业绩不佳 股价腰斩

  海底捞一直被投资者誉为“火锅茅”,然而2020年受疫情影响,公司业绩遭遇滑铁卢。

  今年3月,海底捞发布2020年年报,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86.1亿元,同比增长7.8%;实现净利润3.09亿元,同比下降86.9%。对于公司净利的大幅下滑,海底捞解释称,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对消费场所实施限制,此外受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公司汇兑损失约为2.35亿元。

  业绩下滑也引发海底捞股价一路下行。公司股价今年2月创下历史新高85.8港元/股,最高峰4558亿港元市值,此后,股价跌跌不休以致腰斩,总市值曾一度蒸发2500亿港元。截至7月23日收盘,海底捞报39.50港元/股,总市值约为2172.68亿港元。

图片来源:同花顺

机构提示海底捞筑底特征显现

  从最新的业绩情况来看,张勇的押注或将得到兑现。

  第一上海研究指出,受疫情、门店快速扩张导致的分流效应及疫情下新店爬坡期延迟等影响,海底捞2020年整体翻台率从4.8下滑至3.5。另一方面,公司客单价为110.1元,同比增长4.66%,基本保持稳定。未来公司将积极改进管理流程,加强及推荐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持续提高顾客就餐体验,助力于翻台率有效回升,同时通过降本提效等方式对冲翻台率短期下滑风险。此外,公司也积极推进新业态布局,新业态品牌约10多个,包括奶茶、米粉、面馆、饺子店等,培育火锅主业外新的收入增长点。

  也有机构近期直呼提示海底捞筑底特征显现。

  ATFX港股指出,长周期来看,海底捞股价已经连续5个月大跌,空头趋势非常明显,2020财年净利润表现不及预期成为本轮下跌的主要诱因。 但解析来看,公司营业收保持总体稳定,而公司折旧/摊销的成本项以及员工薪酬成本均同比2019年增长,说明公司业绩亏损疫情原因占一小部分,更主要的原因是内部成本控制不当。

  目前国内疫情早已得到控制,如去年一般的消费场所限制将不会再出现。因此,今年上半年海底捞的营业收入大概率出现同比高增长,悬念只存在于增幅的大小是否符合市场预期,同时,营收增长大概率带动动净利润同期提高,净利润的修复又将助推股价上涨。建议长线交易者密切关注“利空出尽”后的结构性反弹行情。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综合整理

素材来源:新浪财经港股、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资本邦、同花顺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