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东京奥运会|办奥运想赚钱,拢共分几步

2021-07-23 20:21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144899) 扫描到手机

  今晚,延期一年的日本东京奥运会正式开幕。

  此前多家日媒推测,东京奥运会推迟举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60亿美元。因为疫情,日本政府不得不空场举行奥运会并退回已售出的363万张门票钱。要知道,门票收入是举办奥运会回本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无疑为这场奥运会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遥想2016年里约奥运会震撼全场的东京8分钟,再看眼下为节省成本的纸板床、电子垃圾制作的奖牌、回收塑料做的领奖台,虽符合环保理念,却不免令人有些唏嘘。

  回顾历届奥运会,亏本的不在少数,赚钱的也有一大把。那些赔本赚吆喝的是怎么个赔法?疫情当下,如今已无门票收入的东京奥运会,又该如何效法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呢?

  今天,命途多舛的东京奥运会终于开幕,等待着这场奥运会经济收益最终结果是什么呢?东京奥运会最终能收回成本吗?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开源:

尤伯罗斯教会世界 奥运咋赚钱

  1984年,奥运会史上盈利与否的一道分水岭。

  在此之前举办的奥运会是极度劳民伤财的,奥运会犹如一块烫手山芋,谁接谁衰。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遇恐怖袭击,11名运动员丧命;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12亿美元,1976年中国的外汇储备5.8亿美元,这一届奥运会相当于亏掉了两年的中国外汇储备,恰逢此时蒙特利尔背上15亿美元的公共债务,直到2006年才还清这笔债;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巨亏90亿美元。

  1984年,美国人彼得·尤伯罗斯扭转了整个局面。

  尤伯罗斯用自己的100美元开了个银行户头,通过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的招牌筹集7亿美元,几乎单独筹办了洛杉矶奥运会。该届第一次由民间承办的奥运会最终盈余2.5亿美元,开创了开奥运能赚钱的先河,而尤伯罗斯的基本商业框架至今仍在沿用。

  “尤伯罗斯模式”的两大手段——电视机转播权投标和“选择唯一的商家模式”,成为后期历届奥运会的掘金密码。其中,“选择唯一的商家模式”后来逐步演变成奥运TOP赞助商计划。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曾经说:“奥运会需要观众,但是国际奥委会无法要求主办城市兴建可以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因此奥运会首先是为电视转播而生的。”

  电视转播堪称奥运会的命脉。在2004年悉尼奥运会以前,转播权收入的60%分配给国际奥委会。2004年后只收取转播权收入的49%。这笔收入的力量不容小觑,从1988年起美国电视台NBC 就拿下了奥运会全美独播权;2008年,为转播北京奥运会,NBC 向国际奥委会支付了8.94亿美元,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这笔支出就上涨到了11.8亿美元,仅四年,涨幅超30%。

  “尤伯罗斯模式”的另一盈利手法很快规范起来。自1985年起,国际奥委会将赞助商分成三大类,并将每类授予相应范围的经营权,收入需在国际奥委会、奥组委与商家之间进行分配。

营收手段日渐多元化

  除此之外,门票收入、衍生品收入、旅游、文艺演出都是奥运会营收的重要来源。

  其中,门票在奥运会总收入中平均仅占5%,但门票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赛事的关注度。国际奥委会官网数据显示,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历届奥运会“上座率”最高的,卖出了95.6%的票。

  历届奥运会都会发行奥林匹克纪念币、纪念邮票和吉祥物等周边产品,衍生品销售日渐成为奥运会主办国的重要收入来源。

  旅游收入对于奥运会主办国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路数。据澳大利亚旅游局统计,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海外游客增加了50万人,新增加的旅游产业为澳大利亚带来了42.7亿美元的收入。

  奥运会主办国极具本地风俗特色的文艺演出也对奥运会有所助力。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组织了超过25000名艺术家与12000项表演的“伦敦2012文化节”,在全英范围内约2000万人参与,其中有300万人参与付费活动。

  此外,政府预算拨款、民间捐赠、资产拍卖等其他形式也是奥运会收入的组成部分。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巴塞罗那市一共投入94亿美元,其中60%为民间自筹。

  从长期效益来看,奥运会对主办国举办城市的建设要求高,这也间接促进了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增长。例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汉城政府扩建机场、整修公路、治理汉江等工程,也借此次机会助力韩国正式跨入到工业化国家的行列;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政府重点建设奥森公园、首都机场、北京南站在内的142个项目,迅速提升了城市基础建设水平。

节流:

省成本、高赞誉  才是真“节流”

  办奥运会想最后真真正正地赚到钱,光想法子赚钱是不靠谱的,“开源”之后,“节流”也是以往许多届奥运会的拿手好戏。

  被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称为“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届奥运会”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就是“节流”实实在在的典型案例。悉尼奥运会在大赚了7.65亿澳元(约35亿人民币)的同时,对奥林匹克公园的体育场馆和设施作了长远的规划,还利用霍姆布什湾一块760公顷的河边废地(包括一块不能使用的沼泽地,一个砖厂,屠宰场和一个军需品废料场)兴建了奥运村,大大节省了成本。

  此外,当年的汉城靠举办第24届奥运会在世界范围内一炮而红,在赚够名声的同时还大大节约了经费。据悉,汉城组委会直接用于奥运会的投资仅10亿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对不够水准的场馆进行翻修改造后继续使用。韩国汉城奥运会建设了16座新馆,翻修利用了原有18座旧场馆。

  节省下成本还能获得高赞誉,“节流”这门课,这届东京奥运会真该跟悉尼、首尔取取经。

赚钱:

最终真的赚到钱了吗

听听经济学家怎么说

  2016年,Baade和Matheson 发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经济学展望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文章,对举办奥运会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其主要结论是,除了几个个别城市,举办奥运会基本上都是亏本生意,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举办城市亏得更厉害。

       文章指出,首先,申办奥运会所需的调研、营销、公关等费用就是一笔不菲的开支。经济学家Zimbalist在一篇文章举例,芝加哥和东京分别为了申办2016年奥运会花费了1亿和1.5亿美金,而这些钱都随着里约的胜出而付诸一炬。

  接下来是承办开支,21世纪以来的几届夏季奥运会的承办开支介于70亿(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450亿(2008年北京奥运会)美金之间。从1968年至2012年,历届奥运会最后的开销都大于其最初的预算。平均而言,历届奥运最终开支是其最初预算的1.5倍。

  而在赛事产生的收益上,综合衡量了各种因素后,Baade和Matheson得出结论:“给定专门场馆建设和运营(尤其是安保)的成本,奥运会直接产生的收益很难覆盖成本。算上心理收益也补不上这个缺口。因此,从经济上为申办奥运会辩护,只能依赖于赛事带来的长期遗产。”

  但这种长期遗产并未能给奥运会主办城市带来长期收益。国际奥委会对奥运设施的高标准,不仅会使主办国付出高昂的成本专门修建,还会使其在赛事后持续不断地产生数目不小的维护费用。

结语

  1964年,在东京举办的第18届奥运会帮助日本开启了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20世纪60年代末期,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近些年,面临着核泄漏、老龄化、经济下滑等问题,日本想起了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日本或许迫切需要一场奥运会来提振人心,这也或许是2021年东京奥运会不得不办的原因。

  今天,这场命途多舛的东京奥运会终于开幕,等待着这场奥运会经济收益最终结果是什么呢?东京奥运会最终能收回成本吗?一切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