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丨美联储4年来首次降息,下调50个基点,为什么?啥影响?
北京时间9月19日凌晨,美联储发布9月议息声明,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下调50个基点至4.75%-5%,为4年来的首次降息。
自2022年3月至2023年7月,美联储已连续11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达525个基点。美联储上一次降息则是在2020年,为应对新冠疫情,直接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1个百分点至0-0.25%。过去一年间,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为23年来最高水平。
当地时间8月23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表示,他对美国整体通胀回落至2%的目标有了更多信心,“是时候调整货币政策了”。这番表述被认为是美联储将在9月开启降息的直接暗示。近一个月来,市场对于美联储是否降息已经没有分歧,而普遍关注的是降息幅度。
对于降息节奏和幅度,鲍威尔强调,“前进的方向是明确的”,后续降息的时机和步伐将取决于数据、前景以及风险的平衡。美国劳工部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5%,涨幅较7月收窄0.4个百分点。这是2021年2月以来最小涨幅,显示出通货膨胀继续放缓的迹象。与此同时,美国劳动力市场持续疲软。同样据劳工部数据,美国7月裁员人数增至176万,为2023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
最新的通胀、就业数据已达到降息门槛,而就业尚未出现明显恶化,正是开启预防式降息的最佳时期——行动过迟容易引发经济大幅下行。即使是8月核心CPI的小幅反弹,也尚不足以改变美联储降息决策,因此9月降息已成定局。
虽然这些数据进一步支持了降息的论点,但并没有平息对降息幅度的争论。
据新华社消息,《金融时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上周报道,降息。NatAlliance公司国际固定收益部负责人安迪·布伦纳说,虽然两种看法的支持度差不多,但他“认为美联储将降息50个基点”。
更大的意义在于开启周期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综合非农就业数据以及其他各项经济指标来看,美国经济仍存在较强韧性,同时就业市场显露疲弱迹象将有助于通胀继续保持回落态势,至少从目前情况来看,美国经济“软着陆”的概率在增加。因此,美联储本轮降息大概率为预防式降息。
若首次降息即大幅下调50个基点,相当于向市场释放经济“硬着陆”这一悲观信号,有引发金融条件快速宽松、通胀再次上行的风险。因此,9月美联储并没有超常规大幅降息的动机和必要性。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刘涛此前在接受风口财经采访时表示,美联储新一轮的降息周期很可能是相对温和的预防式降息,而非针对严重衰退或重大外部冲击开展的纾困式降息。就美联储以往预防式降息的一般规律来看,首次降息幅度通常不会过于激烈,旨在向市场发出宽松政策信号。降息周期可能会持续到2025年四季度。其中,2024年可能降息1-2次,累计降幅为25-50个基点;2025年5-7次,累计降幅为125-175个基点。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表示,日前在美国8月非农就业数据发布后,美联储官员对于首次降息的幅度并没有明显偏好。经济增长放缓尚不足引发半个百分点的降息,但美联储也不排除未来进行更大力度降息。因此,除了降息幅度,本次会议上利率决议以及美联储在发布会上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也是市场的一大关注点。
受美联储降息预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大
受美联储降息影响,18日美国股市震荡收跌。截至当天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03.08点,收于41503.10点,跌幅为0.25%;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下跌16.32点,收于5618.26点,跌幅为0.29%;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54.76点,收于17573.30点,跌幅为0.31%。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8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50个基点,降至4.75%至5.00%之间的水平。这是美联储自2020年3月以来的首次降息,也标志着由货币政策紧缩周期向宽松周期的转向。
对于此次美联储的议息,全球金融市场已提前作出反应,多个市场波动加大。
最近一周,国际金价再度飙升。从9月12日起,伦敦金现货黄金价格连续3个交易日上涨,9月16日盘中最高触及2589.68美元/盎司,创历史最高纪录。纽交所黄金期货主力12月合约也在9月13日突破2600美元/盎司关口,创出自上市以来新高。
与此同时,美国股市也是强势反攻,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创下今年以来最大的单周涨幅,分别大涨4%、6%。
外汇市场上,美元兑日元汇率周一跌破140的关键心理水平,创下近九个月来的最低水平。
分析人士指出,美联储降息周期即将开启,美债实际利率、美元低位运行是促进近期国际金价上涨的核心因素。欧洲央行上周决议降息后,欧元对美元走强,从而打击了美元指数,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放缓,增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金价因此出现飙升。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陶川:市场正在变得非常情绪化,当前美国股票和债券对经济指标的敏感度远高于过去,美国经济指标任何超预期弱化,都将加剧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进而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受降息预期影响 全球多国货币政策出现转向
受美联储降息预期影响的不仅是金融市场,不少国家也开始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美联储降息对金融以及经贸活动带来的影响。专家表示,目前国际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已经出现了变化。
目前,多个发达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已开始出现转向:欧洲央行9月12日宣布年内第二次降息25个基点;9月4日,加拿大银行开启了连续第三次降息;此前英国央行、新西兰央行已在8月份实施了本轮周期内的首次降息。只有日本是个例外,由于通胀上升,日本央行今年两次加息,希望以此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随着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纷纷转向,全球经济将从过去两年的对抗通胀模式,切换到通胀与增长相对平衡的新均衡状态。未来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可能会有所加快。
专家表示,随着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全球金融环境将会转向宽松,企业、个人融资成本将会下降,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有望增强,但未来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温彬:这些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预见性和稳定性,尤其在当前数据频繁修正的背景下,决策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可能引发市场的过度反应,导致投资者信心动摇,引发金融市场的波动。美联储一直倡导的“预期管理”,也会因此受到挑战。另外,一旦美联储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出现偏差,可能会导致政策行动滞后或者过度,进而加剧经济波动的风险。
针对本次降息市场关心的问题,结合美联储相关表态,记者采访渣打中国财富方案部首席投资策略师王昕杰、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等经济学家,一一解答。
Q:美联储时隔4年再度降息,主要原因是什么?
美联储:近几个月,随着美国通胀形势进一步缓解、就业市场出现疲软迹象,美联储面临政策转向的压力。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刺激手段,通过降低利率,可以鼓励企业和消费者增加借贷,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增长。降息也是应对通货紧缩风险的一种手段;同时,有助于增强金融系统的流动性,稳定市场情绪,恢复市场信心。
Q:美联储为何选择此时机降息?
美联储:通货膨胀率可持续地朝着2%目标前进有了更大信心,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两大目标的风险大致处于平衡状态。 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已从7%左右的高点降至8月份的2.2%,这表明通胀已“显著缓解”。通胀下降的同时,美国就业市场出现一些疲软迹象。过去3个月的平均每月就业增长为11.6万,增速明显低于今年早些时候的水平。同时,失业率升至4.2%。劳动力市场状况不如此前预期。
Q:为什么选择降息50个基点而非25个基点?
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是一个“强有力的行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并不认为降息行动慢了,而是认为这是及时的举措。
王昕杰:1、PMI数据和劳工数据均是经济增长的领先指标。在领先指标下降的背景下,美联储倾向于采取更激进的方式来支持经济。2、名义通胀已经大幅下降,服务性通胀也将因为劳工市场降温的因素而预期下降,因此美联储采取了超出市场普遍预期的降息50基点。
Q:美联储后续还会降息吗?
杨德龙:一旦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预计在11月和12月的会议上将继续降息25个基点甚至50个基点。
Q:这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杨德龙:这可能导致美元指数出现区域性回落,而人民币等非美货币则可能出现升值,这无疑将提振人民币资产的表现。人民币升值为中国央行采取降息、降准等措施以支持经济增长提供了条件。若通过降息、下调存量房贷利率等措施来降低经济中的资金成本,有利于推动经济复苏,这对于A股市场的稳定和反弹也是有利的。
Q:如何看待未来美元的汇率走势?
王昕杰:美元通常受到降息的影响而贬值。不过,市场已经基本完全消化了美联储的降息预期,除非近期美国经济数据进一步恶化,否则美元短期内进一步走弱的可能性不大。未来几个月市场预期的货币宽松也应有助于经济实现软着陆,进而支持美元汇率,估计美元或于当前水平附近企稳。
Q:美联储降息如何影响全球资金流和其他资产?
王昕杰:美联储降息之前,我们已看到日元融资套利交易正在消退,短期在策略上看淡澳元兑日元,此货币组合是开展套利交易的常用工具。展望未来,美联储开启宽松周期,有利于发达市场高收益债表现,因为收益率下降的环境将使高收益债发行人能以更低成本进行债务再融资。
Q: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应该如何调整财富管理策略?
王昕杰:我们建议投资者保持多元化配置,分散持有各类金融资产以降低风险。
美联储降息后,宏观环境料将会支撑美国股票,尤其是增长型行业。我们继续看好美国增长股,如科技和通信服务行业等。
此外,降息周期将为债券资产带来资本利得,利好美债。 黄金方面,未来预期利率和债券收益率走低,可能会推动黄金价格进一步持续上涨,在未来6-12个月内更进一步录得收益。建议在多元化投资组合中大量配置黄金。
来源:澎湃新闻、南方+、新华社、风口财经、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