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新能源车想进一步提高渗透率,要充分考虑差异化需求
2023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全面复苏的一年,也是我国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出口大国的第一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持续出台的政策的强力支持下,获得了高速发展,乘联会预计,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将达到1100万辆,净增量230万辆,同比增长22%,渗透率达到40%,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市场增长态势,在技术、产品力等方面实现进一步提升。
电动智能的快速发展,让中国汽车产业成为创新应用的引领者,同时也迎来了更多审视,面临着新的挑战。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有哪些新趋势与变化?记者对话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
崔东树:2024年的新能源车市场面临一定的需求群体结构压力。从国家保险数据分类的出租、单位、私人三大购买群体来看,目前租网约市场的规模接近暂时饱和,网约车带来的拥堵压力加大,收入下降明显。网约车市场面临的平台混杂、工作性价比下滑等问题,处于洗牌优化前夜;单位用电动车市场的纯电动和插混车型需求逐步平缓,増程电动车近几个月还有增长;私人市场中限购城市的新能源占比下降,大城市金融IT金领等高端群体购买电动车占比下降,中小城市和县乡市场的销量占比已经提升较大,在当前市场规模发展到一定量级的背景下,增长的速度会有放缓。
电动车承担着为市场注入消费新活力的重要任务,且是面向所有消费群体的,并非针对高端群体的小众车,因此2024年要想进一步提高市场渗透率,必须在续航里程、能量密度、电耗等考核指标上考虑差异化的市场需求。
2023年,各级别细分市场显现出分化现象,低端低速的电动车普通消费群体,技术的提升则在中高端市场表现。在目前国内电池技术迟迟没有明显进步,磷酸铁锂为主、平均电池能量密度在140左右的情况下,一味提高续航和电耗等指标,可能会影响入门级消费群体的电动车购买,不利于低端低速电动车的市场需求,不利于规范电动车对低速电动车的替代。因此,新能源车作为新技术必须要加速技术进步和产品提升,但面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也是应该关注之、满足之。
半岛全媒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