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高和谐城市建设水平
编者按:著名经济学家与城市学家郭先登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青岛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出版著作10部,在《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国内外132个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969篇。近期作者完成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高和谐城市建设水平的研究报告》。现作者摘取报告部分章节,撰成此文,交由大众报业集团半岛网公开发表,在更广层面以飨更多关注这个“时代课题”的读者。
随着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根本指向,在加快推进现代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更新征程中,如何深刻认识和把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高和谐城市建设水平”,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现实与历史性的时代课题。依据党的二十大精神,近期我们围绕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高和谐城市建设水平”,突出“聚焦点”,对城市不断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水平,创新和创造符合市情的新运行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要点如下:
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高和谐城市建设水平,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强大指导思想,使城市社会事业现代化不断生发越来越强大的新能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内容的主体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建设。社会建设转化成具体的工作事业,从理论认识的视角出发,就形成了通常惯称的“社会发展伟大事业”。社会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组成部分,在加快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加快社会事业现代化,如果社会事业现代化滞后于经济现代化,很可能会葬送经济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果。
随着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现代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越来越成为国民生存与发展的主体空间,城市社会事业在国家社会事业大布局中越来越显现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常态经济社会形态下,面对社会事业转型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模式,加快推进城市社会事业现代化,使之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源。
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高和谐城市建设水平,要力促城市在进行“创城”工作中,打造成熟性典范型文明城市。
打造成熟性典范型文明城市,要深刻认识社会建设转化成具体的工作事业,从理论认识的视角出发,就形成了通常惯称的“社会发展伟大事业”。
城市要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完善的执政体制和机制的伟大进程中,坚定不移地发挥党在构建与完善和谐社会体制与机制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建立与完善“党与社”、“政与社”、“社与社”三大关系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治理制度。加快促使城市实现由“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伟大跨越。由此促使城市实现从“社会管理格局”向“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的伟大跨越;力促政府深化治理现代化的制度设计和变革,这是建立完善的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经济社会效率的重要选择,从而推进打造成熟性典范型文明城市。
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高和谐城市建设水平,要以城市民生事业现代化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建设完整的围绕民生事业的现代化社会运行体系,不断提高“五大结构”、在一个平面上进行合理结构比的排列水平。
提高建设和谐城市的力度水平,要通过深入地体制与机制改革,科学把握不断提高以收入结构与生产结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价格结构为主要内容的“五大结构”、在一个平面上进行合理结构比的排列水平。“排列水平”的实质内容是:
要以收入结构为本,遵循社会阶层结构演化规律,有效解决收入结构客观存在的缺陷,不断优化社会阶层结构,通过深化体制与机制改革,解决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以及不同行业之间客观存在的明显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问题;要在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同时,通过强化劳动法律法规执行,完善工资分配制度,既允许存在相当比例的高收入群体,又必须力促半数以上人群进入中等收入阶层,使之成为收入结构里的主流群体;要通过强化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消除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较大差距的水平,切实保障退休人员能够适时提高养老费的权益;要坚定地实现一定时空范畴里的收入倍增目标,逐步有序提高全体国民的收入水平,让人民过上更加体面和舒适的生活。
要以生产结构为基础,遵循生产促进消费、反过来消费促进生产增长的发展规律,不断调整生产结构水平,使中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门类,在“五大结构”里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
要以需求结构为前提,建立适应消费市场发展的刚性与软性需求结构,通过刺激消费需求,最大限度消除不合理库存,不断提高消费市场最理性的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水平。
要以消费结构为“路标”,按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的理论指引,通过城市老区基础设施更新等建设,构建越来越多的线上线下打卡网红与热场的、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消费平台,打造越来越多与生产、收入、需求同步发展新场景。
要以把握价格结构合理适时快捷调整为抓手,通过合理的价格结构、最大化刺激消费欲望,实现“五大结构”最终在接续平衡发展中建成完整的城市消费市场接续平衡运行新结构,不断开创城市率先建立特色性现代绿色经济社会结构新局面,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的新局面。
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高和谐城市建设水平,要长期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主流引导的方针;切实建设好城市公共文化创新平台。
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个人流集聚点,都要把培育和弘扬以充分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为主体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正能量,形成主流澎湃的引导社会价值正能量大发展的新态势,这里社会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地作用。
城市要通过建立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同时,加快培育成熟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实现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纪念馆、故居、书店、俱乐部、文化宫、文化会馆、音乐厅、影视院、歌舞剧院、公园、广场、会场(堂)、运动与休闲文化场所、网吧等多种文化宣传形式和市场经营模式的社会文化现代化,使之覆盖全社会成员踊跃参与和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现代社会文化消费体系。在实践中,上海建设包括文化聚乐堂(所)、“文化家常菜”配送到社区、一村一居一舞台等百余项内容的城市公共文化创新平台,并通过规划的具体操作,完全落实落地,成为范例。
建制市要高度重视以突出乡愁、乡情、乡音为基本出发点,建立城市行政管辖全域整体风貌格局—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层次综合保护体系。苏州、佛山等城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公认为是建立“保护体系”具有示范性的典例。
(作者:郭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