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半年考”放榜!保险、理财产品受热捧,基金、股票市场动荡
随着6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结束,金融市场上半年行情宣布收官。整体而言,在今年存款利率持续下调的背景下,储蓄险、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受投资者追捧,银行理财产品也通过“费率打折战”争相抢占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基金、股票市场却表现一般,权益类基金发行低迷,单只平均募集份额创历史新低,A股市场整体呈窄幅震荡格局。
储蓄险热销,复利3.5%的增额终身寿尚未统一退市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的2023年5月保险业经营情况显示,前5个月,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9659亿元,同比增长11.02%。5月当月,寿险保费收入1864.3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5.21%。业内专家分析称,5月份寿险保费加速上涨,一是近期银行持续下调存款利率,客观上利好储蓄类保险产品的销售;二是受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预期影响,增额终身寿险短期销售升温,让一些尚在观望的市民上了“末班车”。
5月初在太平人寿保险青岛分公司为孩子投保岁悦添富的市民徐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据徐先生介绍,早在三年前他就滋生了趁年轻给孩子存一笔保险金的想法,但一直踌躇未决,没有确定到银行存定期、买理财产品、买基金还是买储蓄型保险。今年5月初之所以最终下决心为孩子投了月交的增额终身寿险,是因为他觉察到近年来银行的存款利率一降再降,投资市场又持续震荡,之前买的基金自去年到现在一直绿着,买的理财产品收益也不稳定。“目前感觉投保这个储蓄型保险是个不错的选择,收益高也相对更安全。”徐先生高兴地说。
据报道,今年3月份,原中国银保监会向23家寿险公司发布调研通知,调研内容包含降低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对保险公司的影响等,此后,多家机构接到通知,要求做好6月30日之前停售预定利率3.5%人身险产品的准备,记者6月28日采访得知,同方全球人寿青岛分公司已于一个月前下架相关产品,泰康人寿青岛分公司等也将于6月30日全面下架相关产品。但据《证券日报》7月6日报道,仍有部分预定利率为3.5%的寿险产品在售。对此,业内认识普遍认为,尽管预定利率3.5%的产品并未在6月30日统一退出市场,但这只是时间问题。
增额终身寿这一类带有一定理财性质的产品其实并不适合所有的消费者。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接受采访时曾指出,如果消费者的资金是短期资金或不确定使用期限,应当慎重购买长期保险产品,因为很多产品如果在两三年内退保,因退保可获得的现金价值可能低于所交保费,会造成损失。
A股市场窄幅震荡,超七成股票市值低于100亿元
数据宝统计,截至6月30日收盘,A股市值较去年同期增长3.3万亿元。中国石油等7家行业巨头公司A股市值增长超千亿元。今年以来,通信、传媒、计算机涨幅位居行业前三,其中通信指数以50.66%的涨幅居于涨幅榜首位。4个行业指数跌幅超10%,其中商贸零售指数以23.44%跌幅居首。
从市值分布来看,截至6月30日,千亿市值的股票数量为114只,较去年年底减少3只。超七成股票的A股市值低于100亿元,其中A股市值介于10亿元至50亿元之间、介于5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的股票占比分别为42.27%、24.58%。从股价分布情况来看,股价在10元至50元之间的股票数量最高,达到总体的51.83%。从成交情况来看,今年以来A股所有股票日均成交均值为1.86亿元。超半数股票日均成交小于1亿元,其中日均成交介于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占比最高,达到27.11%。日均成交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的股票数量紧随其后,占比达到23.03%。日均成交10亿元以上的股票数量最少,占比仅2.58%。从单只股票来看,今年以来日均成交超10亿元的股票有135只,主要来自计算机、电子、传媒、通信等行业,合计占比超过五成。
东吴证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预计,“在国内政策窗口期打开的环境下,下半年A股将震荡上行。具体到行业层面来看,消费行业预期差明显加大,AI板块需要重点关注应用层面的突破和进展,此外,下半年开始需要密切关注部分行业供给格局的优化,可能带来中期投资机会,如锂电、光伏、养殖、房地产、家居、餐饮等。”
费率“打折潮”来袭,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受追捧
7月6日,宁银理财连发多则公告,对多款理财产品的费率进行优惠调整。其实,随着理财市场渐渐回暖,近期银行理财纷纷下调理财产品费率,有部分理财产品的管理费率直接降至为0,甚至有理财机构提出了“不赚钱不收费”的口号。据不完全统计,今年6月份以来,已有包括宁银理财、光大理财、中银理财、华夏理财等在内的十余家银行理财公司相继发布调整理财产品费率的公告。这无疑说明,理财市场在经历了两次大规模“赎回潮”和“破净潮”后,在今年上半年又迎来了“降费潮”。
“降费潮”之下,居民们的投资风险偏好依然偏向于保守型。南财理财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2日,今年以来全市场已发行净值型银行理财14080只(含私募产品)。从风险等级来看,产品风险等级主要集中在二级(中低风险)。其中,一级(低风险)产品占比4.83%,二级(中低风险)产品占比84.97%,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占比96.05%;混合类产品占比2.19%;权益类产品占比0.45%;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占比1.31%。由此看出,固定收益类产品仍占据理财产品的主流。
7月10日,记者采访了三位手中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结果三位持有的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皆为中低风险。市民梁先生告诉记者,他目前持有的理财产品为“固收+”类,收益虽然前段时间有所回落但比较“抗跌”,目前收益为正,“比持有的股票和基金强太多了”。他笑着说。趁招商银行行庆,一次性投资10万元购买理财产品的市民赵女士也选择了中低风险的产品。据介绍,赵女士此次购买的是招商银行36周年庆新推产品招睿稳泰。“这款产品是三年期,业绩比较基准3.8%至4.3%。理财经理说这款产品因为采取了混合估值法,属于中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相对稳定,比较适合我们这些老年人。”赵女士介绍道。去年刚参加工作的市民田女士也选择了中低风险理财产品。“我买的是零钱理财。目前的收益是2.45%。虽然不算高,但是安心,灵活好调头,一看情况不对或者需要用这笔钱,可以立马赎回。”谈到钟情于零钱理财的原因时,田女士笑着说。
上述三位之所以买理财产品,则是因为存款利率的持续调降,叠加部分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回暖。赵女士采访时表示,这10万元来自她刚刚到期的另一款理财产品,原本她是打算产品到期赎回后存银行赚利息的,之所以买了理财产品,是因为这款产品到期后的收益相对不错,“这说明银行理财产品还是抗跌的。”于5月下旬用2万元闲钱在青岛银行购买碳中和主题理财产品的张女士也直言,是因为近来她持有的基金跌惨了,2万元又不够买大额存单的,存银行利息又太低。
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投资者应当基于自身的风险偏好、流动性需求、投资经验等多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再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另有理财师建议,相对保守型投资者可以选择配置确定性强的大额存单、国债,或者配置以持有到期为投资策略的理财产品。稳健偏进取型的投资者可以配置“固收+”权益策略的固收类理财产品,以相对较低的波动博取一定的收益弹性。
基金市场表现平平,权益类基金发行低迷
今年上半年的基金市场情况不太好,亏损是常事。”“我从去年开始买基金,理财经理告诉我要坚持定投,‘一切交给时间’。除了去年年底‘翻红’了一阵子,其他时间都是‘一绿到底’。”近期,多位基民告诉记者,近半年来手中多只基金未能实现盈利。市场整体表现一般。近日,投资者因不满基金收益情况,而怒将银行告上法庭的报道也引发关注。沈阳市的投资者曹女士花费300万元于光大银行购买了代销基金产品,而一年收益不足2万元,于是将其告上法庭。曹女士主张光大银行没有履行适当性义务,且所购买的基金产品过程并非由本人操作,而是光大银行客户经理“代客操作”,因此她在购买该基金产品时并不知晓系第三方基金产品,认为对此光大银行应当进行赔偿。
从盈利情况来看,百亿量化私募旗下产品整体表现稳健。据同花顺iFinD数据,在1177只百亿量化私募旗下产品中,有1071只在上半年斩获正收益,占比超九成,相较于公募量化产品优势显著。公募量化产品在经历前五个月的“垫底”后,于6月表现出回暖趋势。据同花顺iFind数据,在389只有净值披露的产品(多份额产品仅以A份额参与统计)中,上半年实现正收益的有248只,占比达63.8%。从发行情况来看,“新基”发行较去年同期明显缩水。截至6月30日,上半年市场共发行基金609只,合计发行份额1072.73亿份,平均发行份额降至8.68亿份,创2018年以来历史新低。债券基金募集规模好于权益基金,惠升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宏利添盈两年定开、鹏华丰尊3只债券基金首发规模均为80亿元。权益基金上半年发行142只股票基金,合计募集620.39亿份,占全部基金发行比重11.74%,单只基金平均募集份额4.37份,创历史新低。各基金公司间同样分化严重。个别头部基金公司上半年已布局20多只新基金,同时也有逾30家基金公司今年以来“一基未发”。
在记者就上半年基金发行规模缩水进行咨询时,一国有行理财经理表示,投资者心理、市场环境等因素对当前基金发行遇冷有明显影响。“今年开年以来市场起起伏伏,基金产品盈利能力相对一般,许多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信心,很多人都从购买基金转向购买理财产品、银行保险产品等,基金募得的份额比往年同期也偏低,新基发行也‘遇冷’。”